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用学 >

英汉谚语及其语用功能对比分析(5)


    
    4.4 教育警策功能 
    谚语为民众耳熟能详,喜闻乐见,引用谚语往往比一般说理具有教育效果。英汉谚语中蕴含着很多积极的内容,对人有教育警策作用。例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Unpleasant advice is a good medicine.”这两条谚语教育大家善于听忠告。“良药苦口”比喻“忠言逆耳”,说明“不顺耳的劝告是一剂好药”,可治好你的缺点和毛病。又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Time is money.”劝导人们要懂得时间的宝贵及其潜在的价值,要爱惜时间。时间是不等人的,要抓紧,要充分利用(王德春 2003:239)。 
    4.5 文学描绘功能 
    许多谚语源自于文学名著或民间口头文学,不仅内容充实,而且语言形式优美,因而具有很高的文学描绘功用。例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这句谚语出自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这个设问蕴含深刻,喻意巧妙,言简意赅,给人希望,催人奋进。《西游记》是中国六大名著中运用谚语较多的一部。为了塑造孙悟空敢于斗争、不怕困难的英雄形象,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谚语来描绘他的内心世界。例如在大闹天宫之后,让他发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豪言,表现了他藐视天宫神圣的反抗精神;在千辛万苦的取经路上,当唐僧表现出怯弱,猪八戒发生动摇的时候,他又说出“功到自然成”、“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功夫”等豪壮话语,表现了他“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坚定信念(温端正2005:221)。 
    4.6 语境指向功能 
    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受话者要准确无误地理解话语者所传递的信息和真正意图,就必须依赖于语境。因为语境能够提供话语中的所有信息,如话语所处的时间、空间和社交背景,暗示谈话参与者的身份、社会地位等。所以,谚语的使用与理解受到语境的制约和影响。例如,汉语谚语“宁为鸡首,不为牛后”和相应的英语谚语“It is better to reign in hell than serve in heaven(宁可在地狱称王,也不在天堂为奴)”这两句谚语,其中,“鸡首”、“牛后”与“天堂”、“地狱”风马牛不相及,人们只有了解这些词语使用的语境,才能了解它们的语义关系。再如美国剧作家考夫曼在描述一位离校与男友私奔的女学生时的一句话,“She put the heart before the course”,该句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下戏仿了谚语“put the cart beforehorse(把车放在马前面、本末倒置)”,从而做到了一语双关,令人叫绝(邓飞 2012:64)。 
    4.7 文化认同功能 
    谚语具有社会指示和文化认同功能,谚语的文化认同功能让交际双方在交流时更准确、流畅(吴靖 2013:172)。在语言交际中,会话双方要想取得交际的成功,话语者和受话者首先要有彼此认同的信念,这样双方对话的目的和意图才能在交际过程中得以相互照应。也就是说在对话过程中,对话双方需具备一些共通的概念结构,交际才能成功。这种彼此都认同的信念和共通的概念结构就是获得社会群体的认同感,也是达到有效交际目的的基点。例如“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表明英汉民族对时间重要性的认同;又如,“Every birdlikes its own nest./金窝银窝不如家里草窝 ”(王德春2003:19-20),这两句谚语尽管表述不同,但对家有亲切感、安全感、自由感、舒适感的认同还是基本一致的。 
    5.结语 
    综上所述,英汉谚语源远流长,世代相传,上下古今,包罗万象,它所承载的不仅是各国民众的经验和智慧,更是中西文化的精髓。此外,英汉谚语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可谓“智慧的言语”、“哲理的小诗”。今天,我们探讨英汉谚语的来源、特点和语用功能,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中学到精炼的语言,增强我们运用语言的能力;更可以学习到前人的处世经验,成功的诀窍,失败的教训,帮助我们认识人生,了解真理,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本文参考文献请参阅《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年第22卷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