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用学 >

英汉谚语及其语用功能对比分析(4)


    3.3 民族特点 
    许多英汉谚语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极其相似之处,但又都保留了各自的民族特色。在地理环境方面,英国是个典型的海洋国家,人们的生活都与海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英国谚语中许多都与海洋有关;中国地处亚欧大陆,长期以来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相当一部分汉语谚语来自于农业生产。在道德观方面,中国的道德传统同儒学思想是紧密相连的,讲究“礼、义、仁、智、信”。所以在汉语里有一系列无偿奉献的谚语。如“互助互助,穷能变富。”西方的道德观在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冲击下,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如“Hunger knows no friend.”(饥饿不识朋友,即人在饥饿时就顾不到朋友。)在价值观方面,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民众一直受儒家大同文化的耳濡目染,这样的社会性质和文化背景决定了中国大众的价值观念,即先人后己,以集体利益为重。这种集体文化也在谚语中形象地表达出来。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相反,西方国家则凡事以个人为中心,宣扬个性独立,因此,英谚语多数展现个人主义,如“Self comes first.”(自我第一。)等等(陈亦燕 2003:81)。 
    4.英汉谚语的语用功能 
    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谚语在交际活动中具有多元的语用功能。本节从语用角度探讨谚语的社会交际功能、倡导美德功能、传授知识功能、教育警策功能、文学描绘功能、语境指向功能和文化认同功能。 
    4.1 社会交际功能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英汉谚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人际交流功能是英汉谚语最首要的功能。原始人类在共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或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谋求社会发展,需要彼此交换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彼此交换对劳动的一些建议,特别是有必要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传播给社会,流传给后代,在没有文字的条件下,谚语便成为当时的一种简单的言语交际形式。就是后来有了文字,劳动人民在很多场合仍然习惯于用谚语来传授知识,来与人进行经验交流,并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 
    4.2 倡导美德功能 
    千百年来,谚语不但给人们以教育和启发,而且被人们视为思想行动的指南。众多的谚语不仅涉及伦理道德、修身求知,也涉及人生价值、人生际遇、处世交友等方面。这些内容都以独特的语言形式和修辞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使人们在视觉上、听觉上和心灵上产生震动和美感。“当艺术反映了人的理想和规范的时候,它对社会也就构成了规范和榜样(潘智彪 1997:67)。”许多谚语体现出人民大众的高尚品德和思想情操,它们不但给人们提供了行为道德的准则和人生的意义,也给人们提供了为人处世的劝诫,同时给人们指出了求知、修身的入门之路。如“Beauty,without virtue,is like a rose without scent;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君子结交不为财”等。 
    4.3传授知识功能 
    许多谚语能够帮助传播简单实用的生产技能和生活知识。这是因为许多谚语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而被当作“真理”世代传承。谚语中包含的“真理”从衣食住行到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更重要的是,谚语借助声音、形象的特点,将原本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深得人们的喜爱、信从。这些谚语在普及和传播日常科学知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石板出汗,大雨要见(气象:下雨前,地面会很潮湿。)One apple a day,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个苹果,医生不进家门)(医学:苹果中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