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驱动和句法制导的语句构成和意义识解——以“白、白白(地)”句的语义解释为例(5)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7:11:48 《中国语文》2014年第5期 袁毓林 参加讨论
按照社会常规,给人钱财、物品、提供劳动或服务等利益、乃至付出生命,都要得到相应的物品、钱财等作为报酬或收获;就像俗话所说的“公平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或者“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显然,这也隶属于“劳酬均衡原理”或更加普遍的“成本效益原则”(the principle of cost-benefit)。但是,如果现实生活中偶尔发生或人们想象、不希望出现诸如上例所述的劳而不获等偏离“劳酬均衡原理”的反常情况,在汉语中也可以用“白、白白(地)”这种专门的语言成分来标记这种反常规的情况。 推广一步,除了上述的“代价、劳动—利益、收获”这种比较直接的“劳酬均衡”之外,还可以是“优势、长处—利益、收获”这种相对间接的、带有想象性的“劳酬均衡”。“白、白白(地)”还可以表示虽然有某种优势、强项却没有因此而得到好处。例如: 按照一般的社会常规和期望,长得漂亮应该嫁得好、活得长应该见识广、出国应该学习新知识、来人间应该享受人间幸福;这种有利条件应该取得好的结果的信念,也可以看作是“劳酬均衡原理”的引申——可以概括为“条件与结果均衡原理”。于是,如果现实生活中发生或出现诸如上例所述的偏离“好条件有好结果”的反常情况,在汉语中也可以用“白、白白(地)”这种专门的语言成分来标记这种反常规的情况。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口语中的前置性话题标记“就”
- 下一篇:节律和形态里的前后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