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破城”与“建城”:都市文学要确立自己的审美方式(6)


    李浩:核心仍是对人的书写
     “城市”和“乡土”的核心问题应该是对人和人性的书写。我们能够赋予这座城市怎样的独特性格和发现。城市的性格有好多种、好多样貌。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我更愿意看他抓住了什么,他在抓住的过程中,更多地凸显了什么。比如说巴尔扎克的巴黎和波德莱尔的巴黎,它们之间有非常大的区别。我希望我阅读的城市文学作品中,能够给我提供更多的这种可能。
    我也想参考另一个城市,就是中国作家写的《废都》。我觉得《废都》提供了一种参照,甚至是一类人认知的参照,他可能断开了未尽的关系,恰恰是济南或者城市书写者的一种可能的方式和方向。当然,我们还看到巴塞姆的碎片化的城市,在这一点上来说,作家和批评家有一个知识背景上的不同。作家,特别是“70后”的作家上,在某种程度里面更多的吸收是西方的现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跟我们还有某种隔阂。
    荆永鸣:关注城市精神文化对人的影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秩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变,其中主要因素就是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多,作为新兴群体为城市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对城市原有的格局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从意识形态上说,甚至曾一度形成了二元对立,比如外来人对于城市既厌恶又向往,城里人对外来人则是既排斥又依赖。
    在我个人的城市叙事中,比较注重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对人的影响。作品里既有人与人之间的阻隔与冲突,也有人与一座城市的不能和谐相处。城市生活较之于农村生活,更具有复杂多变的特质,由此而产生的城市文学理应异彩纷呈,可纵观当代城市文学的发展轨迹,其实不然。上个世纪90年代兴起的小资写作作为一种时尚,曾一度成了城市文学的代名词。在这类作品中充斥着各类男欢女爱和无关痛痒的窃窃私语、内心体验、失恋、歌厅酒吧、洋文洋酒,在文本中极力制造幽怨柔美的生活情调,彰显大都市的时尚与奢华,并将其最大限度地小资化。这种以消费为目的的城市文学,其实质是在文学名下对财富和虚荣的自我炫耀,是狭隘兴趣欲念和浮浅人生愿望的表层化书写。
    李掖平:都市文学将成为中国书写的主流
    当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后,原来的城市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都市文学是我这两年阅读的重要板块。但是我读了很多作品后,我总感觉到它们也不再是老舍和茅盾笔下的那个上海和老北京。那时候那种市井生活,是一种毛茸茸的原初状态,没有农村相对落后的意识和农民的习性掺杂在里面,它就是一种相对纯粹的市井社会和由这个社会升腾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在这个道理上讲,真正的农村今天不复存在了,真正的城市原有的格局也被打破了。所以,这才使作家特别感觉到一种两难选择——回到乡村已经不可能;在城市发言,自己又是外来者。即使是生在城市中的城市人,因为所感觉到的城市氛围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自满自足的相对完整的文化形态,所以他们那种感觉也和原来不一样了。如今的乡村与城市的二元对峙的格局已经被我们抛弃了。城市中的乡村、乡村中的城市无所不在。正是这样的一种多元的沟通和融汇,才使得今天的都市写作有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我特别喜欢胡学文的《从正午开始的黄昏》,他就是在搭建一条都市人活在当下的心灵隧道,在各种角色里串联、承载自己的职责,又在各种角色里努力地弥补自己精神上的某种缺陷和空白的这样一种努力。作品通过各种角色的艰难转换,试图表现出一个当下城市中人面对着无所事事的、无以把握的当下风云。都市文学毫无疑问必定会成为中国书写的主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