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李燕燕:在日常与烟火气中觅得自己的“属地”

http://www.newdu.com 2024-01-04 中国作家网 王秀琴 参加讨论

    

李燕燕是近来纪实文学领域涌现出来较为突出的一位青年作家,她以广泛的选题、独特的视角、扎实的书写、睿智的思考、真诚的呼唤,不断推出新作品,出版长篇作品《无声之辨》《社区现场》《我的声音,唤你回头》以及选集《食味人间成百年》等,《山城不可见的故事》《“小升初”上岸记》《老兵变轨记》《杂病记》《穿越焦虑》等中短篇不断地在《中国作家》《北京文学》《山西文学》《解放军文艺》上抢眼发表。她的速度不算快但也不慢;她的气势不谓汹涌但可谓掘进不止;她的题材数年来不断扩展。一句话,李燕燕的努力与成就,体现在她找到了属于自己驾轻就熟展示才华的领域和书写,得到了从重庆本地到国内纪实领域的普遍认可。

李燕燕的纪实别开生面,可谓另辟蹊径,甚至形成了可供青年作者观察并思考的一种创作现象。盘点其纪实作品所关涉的领域,我发现她选材有这么一些特点,便是日常化、生活化、民众化,比如《食味人间成百年》,比如《小升初上岸记》等,再比如刚刚发表的长篇《创作之伞——中国著作权保护纪事》。区别于山西的纪实创作,燕燕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番天地,另一番气象,别一种风景,百姓日常、食物风物、娃们升学、邻家就医、出门社区、师范生、哑语律师、著作权、老厂子、老工业区等等,“一叶知秋”“移步换景”是其常用的手段和方法,读其作品,能于叙述和细节之间,感知其悉心观摩、俯拾皆是、耐心十足以及乐此不彼。似乎什么东西什么素材在燕燕都是随手拈来,都能成为她笔下的“那一个或这一个”,反正叙写的都是她生活中的百态,“在看似细碎繁杂的家常中,书写普通百姓美好坚韧的生存特质”。要看到,她的写作,推动着纪实文学“走下神坛,走出历史,继续现实,继续开掘”,真正深入到日常生活当中,深入到平凡而琐碎的锅米油盐酱醋茶当中,深入到像你我他一样普通底层的民众当中,使“一直心向往之的高大上题材”走向“飞入寻常百姓家”,接地气、承暖阳、入民心,记录老百姓既微弱而真切、既散乱而鲜活的毛茸茸生活。纵观之,纪实在她的笔下,或以“更多跨文体更文学”的元素,或以“宏大叙事下的普通个体”,“但实际上是深入到人性人心的层面,关注更为内在的精神状态与更为瑰丽广阔的时代画卷”,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日常化审美,“涌动出来一种全新的民间生命体验”。

这种评价一点都不为过。前些日子李燕燕寄给我的长篇《无声之辩》,就以著名的手语律师唐帅为视点视角,一方面,李燕燕以饱含深情与悲悯情怀真切写出唐帅的家庭出身、职业选择、职场成长、理想信念,怎样从一介父母皆聋哑人自己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慢慢成长为一个立志为聋哑弱势群体作代言的著名手语律师;另一方面,李燕燕以她时而轻快时而沉重的叙述,细致细腻地写出了当下在聋哑人这么一个特殊群体中法律法意的残酷存在与不尽然现状,“让法治之光照亮无声世界”,是唐帅的心声,更是作家李燕燕无声之辩之叹、辩声如剑如虹的吼声。李燕燕作品日益成熟,并相当具有反思精神,这是读者和编辑越来越喜欢她的原因所在。“从最初的《燕子的眼睛》,到《社区现场》再到《食味人间成百年》,李燕燕挑战和涉猎的题材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能够抓住时代的脉搏,但百变的外壳里是那一颗关注平常人的喜怒哀乐、充满烟火气的赤子初心。她的非虚构作品善叙事、故事好、接地气。”重庆出版集团社科分社副总编辑李子如上评价。《中国作家》纪实版编辑部主任佟鑫也认为:“李燕燕是国内报告文学界近年来比较活跃的青年女作家,创作了很多有影响力的非虚构作品,比如发表在2022年2月的《食味人间成百年》,不仅传递了李燕燕对川西特色小食文化的探索和思考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充满着人文情怀,还通过食物和文化的交织,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对多元文化和生命本质的探索与追问,并为我们认识和探索不同文化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了新的视角。”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燕燕对作品的结构有着很强的驾驭能力,对语言纯熟而老到的把握,使她的纪实写作不仅“慢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领域”,并且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本风格,这在青年作家中亦难得。作为挚友,我见证着她在自我特色渐趋分明的纪实创作路上,走得心无旁鹜、山高水长、踏实平和。她走得一个脚印一个坑,让我这个身在远方的朋友发自内心地高兴并且为之祝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