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罗建森:日常生活中的细碎裂痕

http://www.newdu.com 2024-01-04 《十月》 罗建森 参加讨论

    

即便不熟悉辽京的创作,从她以往的小说题目中,我们也能推测出她写作的重心所在。已经出版的小说集《新婚之夜》和长篇小说《晚婚》,书名都已预示了内容,即与婚姻题材紧密相关。

对女性婚姻和情感生活的关注,是辽京长期以来一以贯之的写作主题。在她的小说中,女性角色往往深受感情的困扰,对恋爱和婚姻持一种复杂的怀疑态度。这种困扰和怀疑并非源于大开大合的矛盾和争吵,也不是歇斯底里式的厌恶和抗拒,而是悄然潜藏在内心深处,以更隐秘、更沉默的方式与日常生活共存。即便偶尔以男性视角进行叙事,所围绕的也依然是女性的情感困境,且愈发衬托出这种困境的难以言说。

关于辽京的写作特点或者行文风格,我姑且将其总结为“成人性”和“日常性”两条。所谓“成人性”,是说她在写作时,对笔下题材的态度:爱情和婚姻不是简单的过家家,一个“甜”字是无法概括所有细节的。现实中没有王子和公主,没有灰姑娘和水晶鞋,更多的是焦虑、隐瞒、误解、妥协、一地鸡毛。同为“80后”,许多写作者在处理感情经验时,仍倾向于将爱情置于一个被仰视的位置,让它驾临在云端之上,有意无意回避了爱的复杂性,显示出一种少年式的理解和幻想。雾里看花也好,露电泡影也罢,爱都是突出的、郑重的、刻骨铭心的。相比之下,辽京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更像一个“成年人”,以更成熟的姿态去自觉抵抗这种郑重,剥去所有的滤镜和修辞,让爱回归它本来的面目。爱不是空中楼阁,飘浮在云雾之中,它和日常生活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沾满碎屑和尘土。这是辽京在文字中反复想要证实和提醒读者的事情。

至于“日常性”,更多是指她对材料具体的处理方式和她的叙事口吻。辽京的小说中不存在戏剧也不存在传奇,没有夸张的语调和荒唐的情节,整体是以入微的细节和克制的耐心取胜,对日常生活困境的细致铺陈弱化了叙事的攻击性,后劲则相对得以加强。感情在她笔下不是一个轰轰烈烈、你死我活的棘手问题,更像是一条布满倒刺的柔软舌头,缓慢而持续地蚕食着生活。它并不独立存在于生活之外,而是与其他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细密交缠、我中有你,比如原生家庭、个人性格、生活变故等等,共同织就一张无形的罗网。有时这种日常琐屑的过分累积,也会引发某种爆发的欲望,因此在某几篇小说中,出现了暴力、凶杀等情节桥段,用以宣泄人物在情感重压下无处安放的恐惧与愤怒,但总体而言,辽京的叙事是相对客观冷静的,她倾向于对人物做外科手术式的心理分析与精准描写,试图以逻辑清晰的思辨性语言去道破男女关系脆弱的本质。以上即是我所说的“日常性”,简要概括就是不变形、不夸张,以真实的细节和平静的语调去如实展示和陈述。

总结过辽京的整体创作,再来看她的《金色时光》。前文提到的“成人性”和“日常性”,在这篇小说中依然有所体现,但呈现的方式更为隐秘,增强了叙事的神秘感。与她以往小说中的叙事者不同,《金色时光》中的小静并没有身陷某场情感纠纷,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介入了一个略显神秘的家庭。管理森严的高档小区,冷气十足如冰箱的房间,常年用高领毛衣和披肩把自己包裹起来的女人,叛逆的女儿,身为丈夫和父亲的男性的缺位(他唯一的作用就是出轨,与妻子对抗,提出离婚),彼此之间难以弥合的代沟与裂痕……这显然是一个“辽京式”的故事,不同之处在于是借由他人之眼看到,叙事中有大片的留白。深夜的北京,空旷的环路,汽车在路灯下疾驰而过,秦老师摘下披肩,展示自己的伤口,絮絮叨叨讲述自己的身世,向小静伸来冰凉的手,在她手背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而小静只能被动地聆听,她只能是被触摸、被需要,没有拒绝的权利,也没有追问的勇气。另一边是梅梅,秦老师的女儿,她曾经对父母间的关系感到恐惧,然后是仇恨、戏谑、满不在乎。她以属于自己的标尺衡量四周,觉得身边的一切都是虚伪的。她同样在向小静倾诉,讲自己喜欢的明星,讲父母间无意义的冲突,讲恋爱和学业中的甜蜜与苦涩,是幼稚的、孩子气的,真诚而又毫无保留的。

面对这些倾诉,小静并不知道该怎么办。她无法判断真假,感到自卑和迷茫,在悄无声息的成长中压抑着无数的疑问。当秦老师卸下假面、独自一人的时候,她是怎样的一副面孔?当她知晓梅梅的死讯时,会因为自己的冷漠而后悔、哭泣吗?当梅梅走向悬崖,纵身一跃的那一刻,她脑海中究竟在想些什么?这些问题无人可以解答,梅梅不能,秦老师不能,小静和作者本人同样不能。生活中到处都是细碎的裂痕,没有人知晓它们在何时出现,又是在何时繁衍、扩张、联结成片,连带着血肉一同从时间中剥落。

“新闻里说是因为情伤。小静知道,这情伤绝不仅仅是一段失败的恋情。几行字概括一次死亡,简直是粗暴。”表面上看,梅梅的死是被恋人抛弃后一时想不开的结果,但在此之前,她曾打电话向母亲求救。母亲的回复是:“我不想听你说这些,我们并不欠你什么,那是你自己的问题,你成年了。”这是典型的中国家长与子女间的对话:我对你很好,我不亏欠你,你要报答我。亲子两代人间很难以平等的姿态进行交流,彼此拒绝理解和沟通。这也是辽京关注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刻薄古板、好为人师的老一辈和俗务缠身、自顾不暇的年轻一辈,其实他们都不算幸福的人,心底里也都希望对方能过得幸福,但话到嘴边,都变成了训导、反驳和争执。秦老师和梅梅之间的关系,太早以前就滑入了危险的轨道,是秦老师屡屡重演的自矜与漠视,将梅梅推向了最后的深渊。

当梅梅向小静表达想要退学的意愿时,小静的回答是:“你太任性了。……你不知道我多羡慕你。”关于梅梅的一切,关于秦老师的一切,关于朋友桃儿妹的一切,对小静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真假难辨的他人的故事。她曾经梦想过成为她们,分享她们的生活,感知她们的情绪,但她最终知晓了,自己只能是自己。梅梅的死让她背负上了沉重的愧疚和仇恨,而秦老师的衰老又将这些愧与恨悄然化解。这正是生活的复杂性所在:一切人事和情感都在流动不居,是非对错从来都是一笔糊涂账。

在另一篇小说《鹤望》中,辽京选取了一个老年人作为主角。小说的人物和情节设置非常简单,一个孤独寂寞的老太太,退休后无事可做,与女儿间的隔阂又日渐加深,最终决定买一套属于自己的养老公寓,并在落入骗局后,心甘情愿地为诈骗者开脱。标题所说“鹤望”,词典释义为“企足引颈而望”,是种很急切的望法。望的是什么呢?是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还是对财产和时间的支配自由?是他人耐心的倾听与陪伴,还是和女儿达成和解?辽京以一种相对戏谑的方式,再次将中国式的、具有强烈攻击性和对抗性的亲子关系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更进一步,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刻薄、压制、不耐烦,最终会反噬自身,形成恶性闭环。淑英买房被骗是“果”,“因”则要往更早的年代去回溯追寻。从这个角度来看,相比于辽京的其他小说,《鹤望》也许并不算出彩,但它给出了一个相对新颖的反思性视角,促使读者去重新审视自我和家庭,提醒自己不要成为恶性闭环的帮凶。它与《金色时光》也形成了某种巧妙的呼应:少年也好,老年也罢,都应该真正用心去尝试理解他人,而不是各自画地为牢。拒绝是容易的,绑缚是容易的,毁灭同样也是容易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