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晶、琼浆、松脂、抗氧化物、不凋花、雕塑、炼金术……还有写作,本质上都在做一件事,以时间抵抗时间。 《观山海》围绕自然法则,写时间的死水微澜,写海水把海水淘洗掉,写生活把生活淘洗掉。写作是在夏天,我那段时间苦于小说的题材,想写些新的东西出来,于是求助朋友,我说去哪儿都行,只要出去走走,透透气,后来朋友带我去了一座寺院,新且旧。庙新但山旧,很荒凉,再加上疫情期间封锁了院门,僧人加上我们寥寥几人,山上山下开着车跑。故事发生在寺院,但写的是母女,这是我的“窠臼”,也是我的情结,好像是过不去的坎,总想以虚构的方式写母亲。亲情难写,容易四面受敌。 《观山海》写一对母女的对抗,刻意隐去锋利、软化矛盾,只写死水般的沉默和陌生,一对不善于情感表达又缺乏修补亲情能力的母女,一对生活的弱者,浪费了三十年的时光,让这段关系濒临破裂,两人同一屋檐下却形同陌路,女儿马上就要搬离原生的家庭,摆脱母亲,一次偶然的同行,让母女关系破冰,两个人长久的对抗开始撼动,彼此在对方身上留下的顽固而坚硬的伤口一点点生出了新的肉芽。我想写出一段沉闷的关系,小说处理得更“内向”,更多的是观察,还有幼兽初生时的警惕,这种“内向”既注解了母女之间的寂然不动,又让这滩死水般的亲情有机会自我名状。 跳脱出小说,我有时候在想,作为女儿最大的矛盾,可能就在于无法从“母亲”中辨别出“女人”,从而无法把“母亲”归还于“女人”。母亲只是一个身份,但对于女儿来说,是血缘上的认领,是天然的,是固定的,永远指代着唯一一个女人,这种近乎于错觉的认知总是让身为女儿的我无法认清母亲。我总是无法接受她对于“母亲”身份的一次次挣脱,例如她也会给自己买昂贵的衣服,甚至是性感的衣服,她也会在梳妆台前抹口红,她也喜欢味道独特的香水,她也喜欢露脚趾或脚跟的凉鞋(虽然她总是嫌弃自己的脚不好看)。这些一次次回归于“女性”的选择,有时候会让身为女儿的我有种被抛弃或者被冒犯的感觉,又或者说这是一种隐秘的嫉妒?我不知道。我时常在想,如果给我机会以初生儿的眼睛重新认识母亲,我会不会更爱她一些,对她更包容更成全,但这世上哪有什么“初生儿的眼睛”(初生儿是看不清东西的),过往的复杂的情感积累以及毛刺一般的牵绊必然是亲情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亲情的根基和佐证。 这篇小说在写的过程中完全依靠心理驱动,就像时间永远沿袭着某条隐秘的轨道一样,没有拧巴和刻意,减少偶然和翻转,克制突发事件和撞大运似的戏剧性,试图从一种凋零、流逝甚至毁灭中提炼美感。我一直着迷于生活的跌落感,那种万有引力牵引出的坠物之声,那种顺流而下的妥协和驯顺,大概就是生命消磨和时间分解的样子。小说中有多少虚构有多少非虚构很难讲,我尽量让文本真诚,其余的便是白马入芦花,银碗里盛雪。 得知这篇小说发在《十月》,是年尾,我想我有必要记录下来这天的天气,是为纪念。没有阳光,天灰白,我决定步行回家,为了看看那条必经的河流,庆幸有桥,让我得见河床冰封的全貌,河水僵硬,如惨白的大理石面,让人忍不住回溯它流动时的样子。几个孩子举起铁签扎着冻住的河水,在上面划出时间的轮转,开凿出白色的冰碴。河面上一道红色血口子似的巨大阴影让人生疑,凑近了看,得知里面是成千上万根冻在冰里的树枝,密密麻麻,宛若在用蛮力将河水撕开,行至此,人们必定纷纷绕开,仿佛这地方的冰不可信赖,又仿佛干枯树枝自我祭奠的样子叫人心碎,这些树枝之所以如此密集地聚拢一起,并蔚为壮观地被冰封住,只因为河岸边站着一棵柳树,那是它留在人间的时间。 写作就是河里的血口子,是被冻住的柳枝,是坠物之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