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人生只合江南老——《大气运》创作笔记

http://www.newdu.com 2022-12-21 《江南晚报》 蒋泥 参加讨论

    关键词:《大气运》
    每次回无锡,我都要走走长广溪湿地、西堤、蠡堤、渤公岛,看看尚贤河湿地的花,拍拍贡湖湾湿地的水。一走半天,十几、几十公里。不在于这些地方免费,而在于绝色美景独一份,可与著名的鼋头渚、拈花湾、三国城水浒城景区媲美。这样的嫏嬛福地、吴文化祖脉所系,应该有人整体来呈现,让全世界都知道,无锡的自然风光、人文圣境,不是天堂,胜似天堂。
    这是我写长篇小说《大气运》的初衷。
    但笔墨无法穷尽,便有了《大气运》中大段大段的描写。我竭力使小说里的人物,徜徉、留恋、迷失其中,沉醉不知归路——让985毕业的苦逼“锡漂”皇甫银,给西安来的网红歌星吴梅竹当导游,一路观赏蠡湖、太湖的景致,一边听吴家老祖宗泰伯,从陕西岐山来到太湖、东海边,缔造吴国、发源江南文明的故事,后代子孙引发吴越战争,乃有西施和范蠡的故事等等。皇甫银又访古探幽,不断挖掘、发现,寻找王羲之、苏东坡、唐伯虎、文征明、徐霞客的足迹……
    皇甫银和梅竹小姐,能这般“亲密”接触,则源于世家出身的梅竹,遭父亲和小娘逼婚,事业再难长进,境遇和当年的泰伯仿佛。得高人指点,她远走高飞,到无锡创业,拿皇甫银做挡箭牌,应对父亲,在假戏真做、真戏假做间徘徊。
    外壳之下,我思考更多的则是皇甫银之类年轻人的出路、平台、成长问题。他们普普通通,大学毕业后,从校园步入社会,身无长物,只有才干和努力远远不够,还要擅长抓住机会,找到靠得住的人或稳妥的职业,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施展自己。
    皇甫银辗转多个城市,荆棘载途,从南京、上海,到了无锡,奋勉有加,却都站不住,一筹莫展,快要吃不上饭了。经老师介绍,结识梅竹,得到梅竹等人的重用后,英雄方有用武之地。
    而所谓“平台”“机会”“重用”,是概率,是天意,被一只看不见、摸不着的手把控,我称之为“气运”。气运和运气差异显明。运气带着偶发性,短暂、即时,有时作用很小;气运则绵长,意义深远。如泰伯、范蠡、苏东坡、唐伯虎、徐霞客这类的大人物,都是气运盖天的。气运是能力的一部分。大成功离不开大气运。
    梅竹在阖闾城演出,一炮而红;再与唐城、三国城、灵山、竹海结缘,办个人演唱会,互利共赢。唱而优演戏,她和韩国不少明星,走的是相近的路,有天赋、有条件、有资源,整合起来,人生开挂,一部接一部,拍戏红红火火。
    因着皇甫银等人的佐助,她戏里的许多素材、情节,改编自江南历史上那些大人物的故事。一代影后,可算是“大气运”加身。
    皇甫银跟着一位人中麟凤,想不发达都难。
    传统社会有攀龙附骥一说,宰相门前七品官,人和人属于附庸关系;市场社会,关系均衡,皇甫银和梅竹彼此成全,他们谁也离不开谁。只是开创的局面、取得的成果上有分别,梅竹走得更高更远罢了。所以,皇甫银对梅竹谈不上男女之爱,但凡她需要,他必为她挡风挡雨、赴汤蹈火。
    随着皇甫银的立足、站稳,一步步发展,他收获自己的幸福。
    过程自然很曲折、牵强。在曲里拐弯的过程里,能见识江南的礼俗风情、历史积淀、社会现实。
    我在小说中还探讨了那些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文学家、艺术家,为何都和江南分不开,长期在江南生活,也是因为江南而写出、面世伟大的作品,大概是由于江南是当时的文化、艺术中心所在,商业社会、市民要素发达吧?
    到了当代,无锡的影视资源,环境、机遇,得天独厚,梅竹在此建立基地,事半功倍。
    可资对照的是,苏州姑娘曼艺,也曾想在无锡搞直播带货,当主播,却长路漫漫。她的资质、财力、人脉,乃至运作才能等,和梅竹不可同日而语。学设计的皇甫银,想开家设计公司,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曼艺的妈妈在无锡开茶叶店,很顺利,则基于她一直在苏州开茶叶店,驾轻就熟。
    足见,哪怕是很世俗的事业,也得看菜下碟,有多大本事,办多大事,不能好高骛远。连梅竹都是攒够人气、实力强大后,才敢招兵买马,涉足影视的,而非一蹴即至。毕竟创业者能奏效、功德圆满的,十不存一。
    丝许心得,作为当事人的皇甫银,是在后来的不停摸索、践行中悟出的。
    他长期不被人看好,人家是从大概率的层面上来对待、看待的——倘若遇不到梅竹,依旧会有一连串的苦恼、麻烦、挫败等着他。事业如斯,生活如斯,爱情、婚姻复如斯。
    因此,绝处逢生的皇甫银,当该庆幸,梅竹是他的贵人,沾染到她的福泽、鸿运,他逆袭上岸了。
    《大气运》前后写了三五年,其间数次回乡寻找感觉。譬如,为写出鼋头渚樱花的美感,我不满足于只看北京玉渊潭和家门口金匮公园的樱花,春三月,几度去鼋头渚,爬上舒天阁。并重踏竹海、灵山、三国城和苏州的虎丘、穹窿山、金鸡湖等景区。至于几大湿地公园,则走过数十次。以至于有一次,《中国周刊》的朱总再访蠡湖,我一口说出了东、西蠡湖的公里数,走大圈、小圈的时间。
    故土的一草一木,是亲切、动人的。韦端己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但愿六十岁以后,我能归回家乡,慢慢老去。
    若此,幸何如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