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书写壮丽史诗 赓续红色血脉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许晨新作《渤海魂》访谈录

http://www.newdu.com 2022-06-17 联合日报 聂梅 参加讨论

    关键词:纪实文学 《渤海魂》
    
    《渤海魂》作者之一许晨
    6月2日,长篇纪实文学《渤海魂》首发式在滨州举行。本书由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许晨与滨州市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研究人员刘树松联合创作,描写了原渤海区抗日根据地军民同心、在血与火的岁月中成长发展壮大的历程,呈现了当时渤海区人民面对生死危局,始终不渝、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渤海魂》由山东省作家协会、中共滨州市委宣传部共同策划,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入选“2020—2021年度山东省优秀文艺作品项目库”、省作协重点扶持项目、中共滨州市委宣传部重点文化工程项目。
    《渤海魂》首发式由滨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俊昀主持,山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姬德君在致辞中表示:渤海区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基层组织并开展革命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最大的平原抗日根据地和解放战争时期整个华东战场的重要后方基地,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长篇纪实文学《渤海魂》一定会对弘扬老渤海地区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谱写滨州新时代发展新篇章发挥积极作用。
    “许晨先生创作《渤海魂》,体现了对渤海老区革命传统的深刻理解、对革命老区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渤海老区革命传统,是滨州的精神归宿、力量源泉、制胜法宝,滨州将坚持以文立魂、以文铸魂、以文聚魂,树立精神之魂、力量之魂、行动之魂,推进文化自信争先向前,增创集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活力。”滨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滨州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宋永祥在首发式上说。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胡长青认为,《渤海魂》客观生动地再现了老渤海区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全面系统地塑造了血肉丰满、英勇伟大的革命者群像,以鲜活的传奇故事与英雄人物诠释了渤海革命老区的革命精神,历史视野宏阔,内容资料翔实,故事细节生动,必将让老渤海区的红色故事永葆生命力、影响力和传播力。
    首发式当天,记者也在滨州采访了《渤海魂》作者之一许晨,畅谈《渤海魂》创作背后的故事。
    缘起:像战士一样投身“战斗”
    记者:许晨老师,作为国家一级作家,您近年来在重大题材的纪实文学创作中佳作频出。这一次《渤海魂》的出版也被誉为是“厚重的抢救式的挖掘”。是什么促成您动笔创作这本书呢?
    许晨:2020年8月的时候,我正在写一篇反映脱贫攻坚的长篇报告文学《山海闽东》,当时我接到了山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姬德君同志的邀请,希望由我来写一部关于老渤海区的文学作品。我当时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并和他约定,“完成中国作协的扶贫作品后,马上投入到‘老渤海’里去。”姬德君书记表示,“时间服从质量,写好为原则。”同时,这也得到了滨州市委宣传部和滨州市文联及作协的鼎力支持。
    我为什么毫不犹豫地要答应下来呢?可以说我和老渤海区是特别有缘分。我的老家德州陵县(现德州市陵城区)曾是老渤海区的地域,紧挨着惠民县。我的父亲许焕新就是在当年的渤海军政干部学校学习,走上革命道路的。他对这里有着很深厚的感情。我从上小学起,就不断地听他讲过渤海军民的奉献故事。
    我上学以后,对军史党史也很感兴趣,参军之后在济南军区做过宣传干事,后来又考入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曾经不止一次地想过有朝一日重走旧战地,续写新篇章。
    1944年的1月,冀鲁边区和清河区合并建立了渤海区,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5个战略区之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区。这个渤海区既是我军战略反攻的前沿阵地,也是战争资源的供给基地和休养整训的可靠大后方。首任区党委书记景晓村同志和军区司令员杨国夫同志带领军民浴血奋战,为新中国诞生作出了巨大贡献。1947年4月,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当时的渤海区是山东唯一未被敌人占领的地区,我党政军机关干部、医院伤员等大批人马北渡黄河,来到这里。可以说,从粮草、兵员等各方面渤海区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牺牲的有名字的烈士就有5万多人。
    但是如此壮烈辉煌的历史画卷,由于种种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未能像沂蒙山、晋察冀、太行山、大别山等革命老区那样声名远播。多年以来,虽然也涌现出了一些精心研究的成果、理论文章、歌曲、戏剧、画册等,但是一直没有一部全景式的作品来反映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所以,我非常荣幸地受任来创作这样一部长篇的纪实文学,全景式展现这个革命老区的英雄风貌,全面地、深刻地展示老渤海区军民浴血奋战、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和奋斗精神,向一代代后来人传递红色基因。
    记者:虽然这本书的写作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实际上准备了非常久。在创作过程中,您是怎么梳理这段历史的?
    许晨:是的。我一直想写,接受邀请后,是正式进入实施了。
    2020年8月起,我就开始系统地做了一些“功课”,查阅搜集有关资料,走访党史军史研究专家和健在的老同志。姬书记还特意介绍了来自滨州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的一位专业学者刘树松,他年纪轻轻,研究渤海历史却成绩不小,谦虚上进,提供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于是,我决定邀约他合作,既可以节省调研时间,又可以培养文坛新秀,一举两得。而且我一直认为“传帮带”青年作家是非常有意义的。
    2020年12月初,省作协在济南召开“精品创作项目推进工作座谈会”,我应邀参加会议,并确定了大体写作目标。我感觉就如同领受了重大任务的战士一样,斗志昂扬地投身“战斗”了。
    会后,我立即奔赴老渤海区的中心地域——滨州市,与滨州市作协主席刘庆祥以及合作者刘树松见面,在他们的协助下开始深入实地采访体验。在近两周的时间里,我们走进惠民、阳信、博兴等地,走访重大战役的发生地、纪念馆、纪念碑、烈士墓等,越走越震撼。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站就是滨州市北郊的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
    2020年的12月13日,正值新中国的第7个国家公祭日,那一天我们恰好到纪念园来参观。纪念园中有烈士英名录碑廊,镌刻着55308名革命烈士的英名及详细信息。在烈士墓区保存了1954年由滨县人民政府为革命烈士建立的墓碑,安息着297位革命烈士,其中127位是无名烈士。那天,漫天雪花挂在树枝上,飘落房顶,就像在祭奠这些烈士们。
    我们把书名定为《渤海魂》,其实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指老渤海地区的这种革命精神,第二层就是指烈士的忠魂。他们为新中国、为这片红色的土地献出了热血和生命。
    考察之后,我开始正式投入写作中。同时,根据采访材料和心得,我首先写了两篇反映渤海区的短篇散文和报告文学,以《渤海湾的浪花》为题发表在4月23日《解放军报》上,又以《潮涌渤海湾》为题发表在第7期《山东文学》上,唱响了弘扬老渤海地区革命精神的先声。
    2021年7月,滨州市举办“渤海革命老区红色作品创作采风”活动,邀请全国和省内著名作家,还有老渤海子弟的代表出席。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好的采访、感受机会。不仅再一次走访老区纪念地、烈士陵园,还结识了当年渤海区景晓村书记的儿子景新海、景东海,杨国夫司令员的儿子杨凯,王卓如书记的女儿王小豫,以及原滨州市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晓黎等人。多年来,他们就一直为挖掘宣传老渤海事迹和精神做了大量工作。滨州采风结束后,景新海先生积极协助我们采访、收集资料,并特意组织了“北京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渤海分会”的老干部后代前来座谈,提供便利的写作条件。这也为我们成功写作此书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1年12月,初稿完成后,我们也发送给老渤海子弟,赢得了他们的肯定。“仅是快速翻阅了一下《渤海魂》深受感动和震撼,父辈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忠诚于党、不负人民的形象浮现在眼前。”“粗看您大作中关于冀鲁边区的部分,我觉得对冀鲁边抗战历史梳理得很清楚,军、民、干、烈士的代表形象都比较丰满,尤其是对邢仁甫叛变事件区党委和冀鲁边的老一代当事者的应对和处理,能给出客观的评价,还历史一个公道。”景新海和王小豫初阅后,分别给我回复说。我想,这正是纪实文学的力量。
    结构:双线并进,融合历史与现实
    记者:《渤海魂》在把握广阔的历史面貌和深层的历史逻辑的同时,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了个性化的展示,正如封面上所写,是“一部平原抗战的壮丽史诗,是一曲解放战争的英雄交响”。您在作品的结构和节奏上,突出了哪些设计?
    许晨:长篇纪实文学的结构非常重要。我的鲁奖作品《第四极》,当时就采用了一种双线并进的结构,一章是我的航海感受,一章是蛟龙号的研制进程。纪实文学要兼具历史性和文学性,既要有文学的语言,还要有故事和丰满立体的人物。这一次《渤海魂》我就采取了双线并进、夹叙夹议的方式,让现实和历史相融合。
    书的序章《风雪渤海园》,首先就写了我参加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的感受,这样主观的描写正是要带着读者走进渤海园,感受历史、回忆历史。很多章节里面,包括在写一些人物的时候,也是历史与现实交叉推进,让文字有张力,写出复杂性和丰富性。
    同时,这本书上限为1937年7月的“卢沟桥事变”,下限写到1949年10月建国之后的“金门之战”。根据战争年代的战略区划分——由冀鲁边区、清河区合并为渤海区的征战历程,书分为了三卷,与历史进程、区域变化相一致,脉络清晰,一目了然。每一卷都通过各个年代发生的重大事件、传奇故事和英雄人物,全景式概述而又细致描绘曾经的峥嵘岁月,体现“老渤海”的革命精神。如第一卷中,有一章我写了关于根据烈士的名字命名的县,让历史事件、烈士的形象都更加充实、丰满。再如文中写到了战地婚姻,“景晓村和他的妻子王孟林,结婚时正赶上春节,白天要工作,晚上他们拿出冷的窝头泡泡就当晚饭,房东大娘看见说:‘这是新婚之夜,又要过年了,太艰苦了。’连忙做了两碗鸡蛋汤给他们。”这既有老一代革命军人艰苦奋斗的作风,也是军民之间深厚情感的一种体现。
    另外,《渤海魂》也对一些被历史掩盖的真相予以挖掘与揭示,正本清源,擦去长期以来蒙在老渤海区身上的云雾,让这片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付出巨大牺牲的土地闪耀应有的光芒。
    记者:写《渤海魂》和您过去的其他题材,在写作难度上有没有什么不同?在情感投入上有没有什么负担?
    许晨:《渤海魂》是属于抢救式的挖掘和写作。毕竟由于年代太久了,许多亲身经历过风雨征程的老同志,已经渐行渐远。我们大多是依靠现有资料、实地体验感受和老渤海子弟们的回忆,让那段淹没在史海中的人和事“活”起来。同时我们也是有严格的宣传纪律,我们要经过专家的严格审核,不能在出版物中出现谬误。所以我们在构思写作的过程中就采取了几项原则。
    第一,所选用的历史的材料、事件、人物以及当时的各种背景都有来源,都有公开出版的、公开发表的、公开研究、有定论的依据。第二,有的历史资料有不同的说法,或者有的是互相矛盾的,怎么办?我们就要去正本清源。尽最大可能从多个方面去了解、挖掘,不断地去求证,争取找到一种最公正的、最符合历史真实的那一面,得到当事人和研究者、研究专家的认可,同时要得到读者的认可。因为年轻的这一代,他们要通过这本书来了解我们的红色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当然,《渤海魂》是属于纪实文学的范畴,不是编年史和回忆录,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我们也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某些细节如情景、氛围描写可能有些艺术处理,在老渤海区建设中的人、事、物方面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力求基于事实和历史的记述,融合文学的生动形象性,写一部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厚重之作。
    深掘:铭刻苦难与辉煌
    记者:透过《渤海魂》,我们也看到这片辽阔的渤海大地,是浸透着先辈先烈汗水泪水和血水的红色土地,演绎了众多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特别是在书的结尾两章节《喋血金门》《魂兮归来》,可以说饱含深情,也寓意深远。
    许晨:是的,这几篇真的是含着泪写的。在《喋血金门》中,我写道:“这一章节笔者不愿写,又不能不写的一页……双手就在颤抖,心中滴血,眼里流泪……”这场悲壮的战役中,我们许多的渤海子弟兵,血洒海岛,壮志未酬。
    而在结尾的最后一章,我写了《魂兮归来》,为什么?魂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魂就是一种“精、气、神”。在创作这本书时,我们几乎走遍了当年渤海区所在的版图,查阅了千百万字的渤海根据地的历史资料。穿过时光的隧道,拂去历史的风烟,我们能够在今天更加清晰地看到渤海军民对中国革命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所彰显的浩然正气。这一切凝聚成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地区的革命精神。他们也深深铭刻在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心上,至今仍引领着、激励着人们,在传承红色精神中,以实际行动为建设繁荣美丽的家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记者:“一花引来百花开”,辽阔的渤海地区是难以掘尽的金子般的文学版图。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渤海魂》也为我们重新认识老渤海区提供了一个范本,为推动老渤海区革命历史的研究拓宽了路径。
    许晨:谢谢。我们在书中题记写下:“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英勇的老渤海区人民,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岁月里,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革命理想信念,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的滨州、德州、东营等地就是当年的渤海区,党委政府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奋斗,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后来者,走进这片土地,走进昔日的苦难与辉煌,从中感受到震撼和启迪,将这种红色精神和革命传统,在齐鲁大地、在华夏大地发扬光大,世代赓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