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古灵魂》 张锐锋 2022年初春,张锐锋近两百万字的长篇散文新作《古灵魂》,以节选连载形式,陆续在《山西文学》《广州文艺》《作家》《大家》等多家杂志刊出。在这部架构精微的散文长卷中,中华文明轴心时代的先声阶段和远古盛世的典范形态——西周,第一次获得了文学化的全景呈现,数百位见诸纷纭零散的史载和传说的历史人物,汇合在从当时享有会盟诸侯、尊王攘夷之威的晋的兴衰变乱流脉来观照和折射世道人情的聚光灯下,以各自绵密细腻的内心独白,交织成一片穿透话语言辞、叩问灵魂奥秘的众声喧哗。就文本分量和作品肌理看,《古灵魂》都堪称张锐锋个人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代表着整个新散文潮流在题材开掘和文体探索方面的又一次大规模突击。 为倾听年轻读者初读《古灵魂》片断的观感和体会,特就如下问题,对十余位80后和90后文学或艺术专业的博士、硕士和在读研究生,征询了意见。 1.文本的可读性——好读不好读? 2.个人的阅读收获——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3.对文体特质的判断——这样写历史题材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还算不算散文? 4.对写作方式的评价——相对其他作家其他体裁常见的历史题材写法有无新意?对赋予古人明确细腻的心理活动和历史现场感触这种写法,有何评判? ——李林荣 朱慧(文学博士、大学教师): 1.可读性方面,文辞优美,作者笔法娴熟,我的整体感受是作者的古代文学素养很深,但是文章通读下来给人一种现代白话文的优美翻译感,就是像“风骚”作品和《说文解字》的再翻译,把《黍离》《无衣》《国殇》等古诗文作品进行了白话文的再联想描绘。 2.我读下来觉得文体方面属于散文特质,尽管文章采用了多重身份口吻,有小说似的叙事描写,但并不具有小说那种强烈的故事性,所以我觉得还应归类散文文体。 3.这种用今人的文学浪漫遐想写历史题材的同类作家让我想到了余秋雨,但余的文化游记偏向实地的历史畅怀遐想,张作家的偏向案头古诗文的历史遐想。 我喜欢小说和电影具有强烈故事性书写的,特别对人性有细节描写的,读着带劲儿,就像鲁迅《铸剑》里眉间尺杀死一只老鼠时的犹疑就很触动人心。对这种文辞优美、内容主题稍许宏大的散文,我不是太喜欢,读起来感觉有些许烦闷。但作者语言书写确实优美。这两学期我教学生读《诗经》,从战士、农民、士大夫等视角描写战争、祭祀、祈愿的诗词比较多,所以看了第一篇觉得像是用白话文的优美遐想在转译《诗经》。 朱少华(文学硕士、编剧): 1.好读,细腻,可能由于节奏慢,若是读得多了,遇到表达形式和内容相似的地方,会觉得有点重复 2.文体方面我觉得还是散文,细腻程度、感受性和视角的丰富性优于读过的其他相似作品,从个人期待来讲,会觉得缺少一些解析性或思辨性的内容 兰爽(在读硕士生): 1.阅读起来很顺畅,表达上没有特别绕的地方。虽然有不同群体的区分,但基本上诉说的口吻差别并不大,或者说思考的方式没有很大变化,每节读起来不会太跳跃。不过当转述事件而非以群体身份自言自语的时候差别就明显些,比如节选三的“老人、农夫、孩子”跟节选一的“孩子、农民、老人”口吻比起来更有演绎的氛围。 2.我觉得还是算作历史题材的散文,内容上还是散文家转换面向时的见识与感悟,并丰富了视角的采用,现在与过去、猜测与(文中的)事实的调度。比如“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字学家”虽然在具体的对“晋”的解释上有差别,会对这个问题辩论,但他们根本的历史观是相似的,观点即作者表述过几次的内容。 3.比起明显的全知全能视角,这里的全知全能感是隐秘而交错的,有可能要拼合、对照话语的线索或是自己去了解历史记叙,这样让人多走几步的感觉我个人挺喜欢。不足的地方我觉得是在事情没有推进的情况下写“御戎、舟虞”时的相似感。以及心理描写细致,但现场感触在思辨层面更深入的问题。 王楠(在读硕士生): 我的阅读感受,相比学长学姐们的感受而言可能太过浅显表面了。 之前不管是读散文还是小说,都会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很多联想,猜测接下来的情节进展或者人物心理,但在这篇文章中我感觉这种情况出现比较少,作家的笔触很能涵盖读者的疑问,留白设置的相对比较少,细节丰富,只要紧跟着作家的思路就能进入他所描绘的那个历史现场,接受他想表达的态度和意义。 读完我觉得值得学习的地方,一是作为散文家,作者在诚实对待历史的基础上,用独特的文学语言去对历史细节进行想象和再创造,赋予现代人的眼光和思考。二是作者的叙事能力很强大,体现在文章中就是放大了语言的功能,对待历史情节采用的是细腻的描绘而不是粗糙的讲述,借助不同的历史身份去转译自己关于生死、过去与将来的态度,这里有点感觉这些人物角度是为了他表达自身情感和思考服务的,不像之前读过的《梅妃》那样从旁观者的角度揣度已经存在的、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然后反映时代或是主题的散文。 林玮(文学博士): 1.总体而言,我认为可读性还是比较强的。从行文上能感受到作家的散文功底,阅读时能够感受到文章词句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也能让我在阅读中更集中地去跟随作者的笔触。我是在晚饭后细读了老师发在群里的第一篇、节选之一,粗略读了剩下的几篇,有时饭后看论述节奏非常紧凑的文章时、或是被译成中文的散文,偶尔会有读着读着还要翻回去重读几次理清思路的情况,今天的阅读感受是非常通畅、闲适、亲切的,可以感受到文字背后作者的温度。 就自己粗略的感受来说,我读出了张老师想要以自己的方式把握“时间”主题的野心。“古灵魂”这个题目一上来就涉及到了“古”与“今”之间的丰富关联。 文中出现了“历史研究者”“文字学家”“诗人”等“现代”的视角,他们试图从历史的痕迹中摄取古老时空的信息。文章也出现了大臣、史官、王侯将相等“历史”的人物视角,他们对于“未来”抱有某种敬畏和急迫,他们仰赖天象、天神、梦境,晋穆侯、天子等人向往能够改变事态、被历史及后人铭记。除此之外,文中还有“老人”“孩子”“盗墓者”等视角,这些也是我认为最有意思的一类视角,带有一种凡常却仍置身某种其中的感觉。综合这三种视角给我的感觉,我读出了“人”相对于宏阔“时空”的一种……既能动又无力的感受。 历史研究者、文字学家、诗人都试图通过某种介质去捕捉一些“古灵魂”,去“通过曾经的生活推知现今生活的意义”;王侯将相试图通过天象、天神感知“未来”,通过子孙繁衍、历史记录的方式在后世留下自己的痕迹。和他们相比,“老人”“孩子”仿佛拥有更多的“当下”,他们对于过去或未来的感受都是混沌的,这似乎使从他们视角呈现的思考具有了更多的“当下感”。人能够自发地去回溯过去、以各种方式留下自身的痕迹,但从文章整体的氛围来看,这种努力好像仍旧是虚无的。我觉得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个体面对“当下”与宏阔“时空”的不安和困顿,以及依旧想把握住什么的努力。 2.我认为体裁上应该还是散文。我更倾向将这些文章看成是围绕着“时间”“历史”“当下”这些宏大主题展开的散文书写,叙事只是在这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手段。我其实没读过特别多的历史题材散文,脑子里一下想不到参照,暴露了自己的短板,这个问题还得虚心看师姐、师妹、师弟们的回答。 对于赋予古人明确细腻的心理活动和历史现场感触的写法,我个人不觉得是古文献今译。张老师在文章中多次表达了不同人群对于“历史”和“时间”的复杂感触。比如:“世界上的任何一块石头,可能都是一个充满了不信任的故事结局”“它们用这样的碎片,代表了消失了的生活”。所以我倾向于认为,这些历史叙事并不是为了今译文献或者讲述历史故事,我感觉这种叙事服务于一个更大的意图,也许是把握“历史”或“时间”的意图。 欧阳军(在读硕士生): 1.按篇目中的每篇加以细读,文笔精美,且视角的变换有摄影文学的灵动感,作品的节奏有滞缓感,贴合于对古代的时空的描绘,而整体来看,每一篇都是互相联系的,文中人物共同建构一个历史的大现场,但人物个人的历史现场感觉是断裂的,断裂与联系共同带给阅读者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吸引读者追根溯源。 2.从文体来讲,个人觉得依旧是散文的形式,但读来却介于小说与散文之间,其中对每一个人物的叙述,有小说中人物塑造的笔法,且并不是连续的叙事,这使得在人物塑造共同凸显出古灵魂的散文主题。 3.历史题材容易使读者因为时代的隔阂无法切实感受,作者文中大多是第一人称的口吻,作家于读者而言,成为了一个引领者,本文在处理视角上,虚实结合,历史人物个人感受的构想,与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等的实证,交错之下,为读者开辟了一个古代时空的场域。 任泽南(文学硕士,编辑): 1.我细读的是发表在《广州文艺》上的这篇,作者言语细腻、娓娓道来,整体感受可读性很强。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作者选用了文字学家,晋穆侯、大臣、农民多个视角阐述同一段历史,就像是用几块拼图拼出完整的事件,增加了阅读的乐趣和体验感。 2.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无力感。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这种无力感充斥在整篇作品中。文字学家没办法通过编钟上的文字诠释历史事件的答案;农夫和大臣是战争的旁观者,他们有想法却无处表达,只能关注好自己。而晋穆侯,他虽然主动参战、亲历战争,甚至把孩子的名字叫做“仇”。看起来他是最主动、最有行动力的人。可是战争真的是他内心的需求吗?我保留了自己的怀疑。 我怀疑的原因是晋穆侯口中的“应该”和“必须”两个词。他说“我应该像我的父亲一样,建立卓越的功勋,获得天子奖赏。”“为了这次征战,我必须放弃所有的柔情。”“一个人应该是有用的,必须让人生发出光亮。” 这些“应该”和“必须”是谁要求的,我们不知道。也许是君王的传承,是古灵魂的寄托,每一任君王都有太多的“应该”和“必须”要去做。可是面对战争的死伤,晋穆侯是恐惧的,这些恐惧在他的言辞中一闪而过,因为在君王的古灵魂中,恐惧不符合君王该有的感受。作为一个君王,晋穆侯没有给自己留一丝机会成为他自己。即便他有了新生命传承的喜悦,但他也第一时间把孩子和君王的灵魂挂上钩。晋穆侯没有一刻在做他自己,这就是我眼中他的无力感。 3.在我看来,这还是一篇散文,它虽然借鉴了一些小说多视角叙事的创作手法,但文章没有像小说一样把具体的事件或故事呈现在读者眼前,而是通篇只给出事件的轮廓和一些细节。它传达的是一种内心的情感,而不是事件本身。 姚雯祎(文学硕士、记者): 1.按顺序读了前三篇,即《古灵魂》《之二》《之三》,对于我来说,可读性是依篇递进的,初看时感觉有点不知所云,作者想要传达的东西很丰富很细碎,而且笔法有点跳脱,容易涣散阅读时的注意力,但是看到了后面两篇,就大致明白了,作者似乎有意重构一段历史,他选了几个意象,比如编钟、弓箭等,切换到不同人的视角,然后徐徐展开,把自己的感受和遐想编织进去。这部作品不是那种能够在地铁上能看进去的文学作品,必须正襟危坐才能读进去,接受了作者的写作手法之后,阅读起来就变得有趣味性了。 2.1)作者的历史和古汉语功底深厚,而且已经深厚到有能力推测许慎在作《说文解字》时的思考的程度。 2)作者的创作方式很特别,比如以不同的人的视角对同一件事进行诠释,这在小说和电影里是常见的创作手法,但是在散文里没那么常见,算是散文中的“蒙太奇”吧,可见作者还是尝试了一些个性化的写作手法,没有囿于原本的散文创作方式,还是很有野心的。 3)作者善于将不同的人符号化,不赋予真正的思想,文中人的思想都是身份带来的固有观念,而不是基于个体产生的,比如作为晋穆侯:“对于我来说,这个名字没有丝毫的价值,只是在很小的时候有很少的人这样称呼我,以后就没有人敢叫我的名字了。现在我已经贵为国君,在一个国家,国君只有一个,而他的臣民却有很多很多,难道还需要给他一个独特的名字让别人来辨认?”弱化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特性,增强人的阶级属性,让人成为阶级的喉舌,又如:作为大臣——“我一开始就已感到担忧,但一个大臣的权力是微弱的,你所说的话实际上并没有什么重量,就像羽毛一样随风飘去了。如果你所说的,恰好是国君所想,你所说的话才获得力量,这意味着你的话不过是替国君说的,而不是自己说的。”读来有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阶级感,其塑造的并不是真正的“人”的概念,而是一种符号的概念。 3.如此频繁使用第一人称写历史题材,优点是会拉近历史与今人之间的距离,让读者有机会和历史面对面。另一方面又虚构了一些内容,读起来既能和真正的历史对应上,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天马行空的遐想;每一个意象都是历史的诉说者,既在说历史,又在抒发作者自己产生的情感和追问(由于在这方面阅读量少所以没有具体的参照,所以就不表达不足之处了)。在我看来这部作品没有情节上的起承转合和人物的复杂性,所以还是要归于散文行列,是有史诗特质、架构宏大的历史题材散文,而且不知为何,作品里对战争的描写让我联想起了黄震遐的《黄人之血》…… 王瑶(文学硕士、国企职员): 1.可读性方面:节选部分文笔细腻,阅读起来自然流畅。我个人猜测,如果是比较心急的读者,可能会觉得节奏有些缓慢,但也正因如此,一旦细细读下来,沉浸到作者营造的氛围中,反而更不容易抽离,所以可读性还是比较强的。 2.阅读感受及收获方面:我细读了节选之二,粗略浏览了一和三。节选二中的“我”多次转换视角,以“唐叔虞”、“农夫”、“铸铜师”、“屋匠”等古人的口吻,多次提到自己“看”到,和大量“感受”、“意识”到的场景和心境。作者不仅是引领读者回溯古代历史,更是以一个观察者、体验者的状态,传达他对过去的想象;但穿插着的“历史学家”、“诗人”、“考古学家”等当代学者视角,又让人觉得其并没有在古时的想象中一味沉陷下去,而是在时空交错和身份变换中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和体察。但几个当代学者的视角似乎或多或少显示出些许消极的迹象——他们都在努力追寻历史真相,但已意识到自己或许很难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恰巧是他们这种看似“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追寻”,又隐约透出一种并未放弃探求的积极。古灵魂之古,看似观的是历史,但或许也可借古人之口通今。我在想,是否可将其看作是一种实验性的表达,作者跳脱出单一的“古”或“今”,尝试在时间的限制之外进行更加深度的思考。 3.文体特质方面:我认为这是一篇散文。比起连贯地讲述人物成长或叙述故事情节,作者对事物的描写细节到甚至有些琐碎,更多是在展开想象,表达心境和情感。但在历史这个宏大的题材中,作者展现出了个人的情感体验,并不局限于对历史文献的简单翻译。 胡炳垠(艺术硕士、导演): 我觉得好读。一开始我觉得像歌剧,而且旁白被分成了不同角色。我也确实想了,这还是散文吗?最终我觉得是的。一是因为我觉得每个人物里都有明显的作者的影子。还有我觉得这部作品有点像作者的“寻根之旅”,是去家乡久远的历史里找自己的基因。从前我会觉得,不同的地方真的有那么不同吗?哪里不是都有各种各样的人吗?当看到作者写祖先的血也会融入土地,影响长出的庄稼(印象中的大意,手机打字没能引用,老师见谅),忽然觉得也许是这样的,联系到表观遗传,科学实验已经证明,祖先的经历就是会通过基因表达影响几代人。还有一种收获就是语言上,张老师一如既往语言非常讲究,有时就像诗一样,比如庆郑死前的“我就是”段落,让人感慨,每个人都会死,但只有理想主义者才会有这样的高光时刻吧。 在看开头部分时,我也注意到了现代人身份的叙述者。前面的章节几次出现了树枝分割天空,碎瓷片,让我觉得一定是有深意的。当时想,如果说历史人物的登场是史诗,是歌剧,那不同身份的现代人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思考,就像是旁白,但又不仅仅有交待叙事的作用,它有正向的补充,也有反向的消解,其实历史人物的叙述也是来自于作者的想象,现代人的思考也是作者的思考,他们之间形成张力。如果历史是一片天空,他们就是分割天空的树枝。被分割的天空成为一个个碎瓷片,因其不完整而引发了无限的想象,就像天空一样深邃悠远。不过再往后看,又觉得这些可能并没有那么重要。 看到现在,并不会觉得他们口吻相像了,人物的个性都很鲜明。当然狐偃和赵衰在跟着重耳逃亡的初期,会有点相似,有一段好像作家都搞混了。 西周真是乱得惊人啊,我读着常常惊讶,一搜索又都有相关记载。从一开始剪桐封弟就有迹象显露,到后来突破长子继承的祖制,也有反复强调后世都会在这阴影中,确实是一步步走到礼乐崩坏的。最初的君侯坦荡,却见到百姓艰辛,此后很长时间里每一代国君都痛苦空虚,其他人不管是农夫、工匠、流浪者,全都自由实在,自得其乐。 闫铭(文学硕士、公务员): 1.可读性:初读这篇散文的前两个章节我有些浮躁。但在看到《老人》这一小章节就能沉浸在文本中了。阅读过程中由于各种述说身份的转变我会有种“断裂”感,但由于文本的心理表述方式较一致,不同群体的区分有小标题来明确,又有种和谐的串联感。阅读过程中很有乐趣,特别像看电影,小标题就像电影的一幕,以不同人物的视角、内心活动可以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2.阅读收获:读完我感觉在他的创作中,有种对现实的冲动的克制,以深度思考的方式透视生活,探寻生活本真。只有土地是真实的,古人、今人的连接是靠物质来感应的,古之精神于今之精神的阐述是夹杂了今人的思想的,古灵魂也是今灵魂的映射。 3.文体特质:我觉得可以算作散文,他虽用了多视角来叙事,但多视角叙事并不仅仅属于小说。 2022年3月辑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