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作家印象 >

莉迪亚·戴维斯:用诗意的眼光注视一只蟑螂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腾讯文化 吴永熹 参加讨论


    
    戴维斯的文字始终是高度控制的,她在刚刚抛给我们一个锐利的陈述后马上就会把视角转开,用平静或幽默的叙述平衡某种感伤主义(或自怜),就在我们放松得刚刚好的时候,再次给我们尖锐的一击。
    布克国际奖得主莉迪亚·戴维斯是一位独特的作家,她的写作常常被认为是“难以归类的”,因而也给评论带来了困难。有时她像一个格言作家,有时像一个段子手。有时她写童话,有时写散文诗。有时她很学究,有时又很日常。有时她很灰暗,有时又极为幽默、富有喜感。
    戴维斯常常被称作一个“实验性作家”,但实验性并不是她所追求的。四十年来,她的写作缓慢、耐心且数量不多。事实上,在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之前,她的作品一直都是在小圈子里流传,在写作班中被模仿。对她来说,更重要的是写作的自由感。
    
    她在多个访谈中说过,最早影响她写作的是美国诗人拉塞尔·埃德森。出身文学之家的戴维斯,最早学的是传统短篇写作,学习对象是她父母欣赏的作家劳伦斯、菲茨杰拉德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但埃德森怪诞的、寓言化的散文诗,将她从传统的小说创作形式中解放了出来,从此,她“不再受规则束缚了”。
    影响戴维斯写作的,当然不止埃德森一人。贝克特是她年轻时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她作品中反叙事、哲学化和不断反复的语调,常常让人想起他。她简洁、高密度又极重比喻的语言,又让人想起卡夫卡。
    评论家詹姆斯·伍德将她的作品与奥地利的智性作家伯恩哈德做比较,但我们更常想起的是法国新小说的一系列作家。从她的作品中,我们有时也能读出美国后现代作家巴塞尔姆的味道,有时能看到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和科塔萨尔的影子。
    戴维斯的评论者一致同意的是,她更像是一位欧洲作家而非美国作家,她反传统叙事、诗化和哲学化的小说,在美国文学中独树一帜。
    
    “我的狗不知道我是人,
    它把我也当作狗”
    一些普通的甚至是“反文学”的事物,会被戴维斯以诗意的目光注视,比如蟑螂。
    “在一扇从未打开过的门的白漆门栓上,有厚厚的一排黑色小粒——那是蟑螂的粪便。……/他肥胖,还未完全长大,黑色的背油油亮亮,他在自己仓促的逃命之路上中途停下,几乎是同时尝试往几个方向逃跑,就像碰碰车一样在这白色的滴水板上摇晃。”(《秋天的蟑螂》)
    “在公车的后面/在卫生间里,/这小小的非法乘客,/正在去往波士顿的路上。”(《苍蝇》)
    有时候,她描写的某些片段干脆就是诗:
    “在这种状况里:不仅被男人也被女人扰动,不论胖瘦,裸露的或穿着衣服的;被青少年和性潜伏期的儿童所扰动;被像马和狗这样的动物所扰动;被像胡萝卜、西葫芦、茄子、黄瓜等特定蔬菜所扰动……”(《这种状况》)
    就像吉姆·贾木许的幽默小品短片集《咖啡与香烟》一样,戴维斯的许多作品依赖于小的效果,尤其是在那些片断式、速写式的作品中。只有一段话的《狗和我》是这样的:
    “一只蚂蚁也能抬头朝你看,甚至能举起手臂威吓你。当然了,我的狗不知道我是人,它把我也当作狗,虽然我不会从栅栏上跳过去。我是一条强壮的狗。但我走路的时候不会大张着嘴巴。就算天很热的时候我也不会让舌头往外挂着。但我会朝它吠叫:‘不要!不要!’”
    这短短一篇速写的妙处,就在于动物视角与人类视角的交错对比与完美平衡。戴维斯以蚂蚁——一种微小得不能再微小的动物开头,确立动物的“主体性”。说蚂蚁能“抬头朝你看”就已经很传神了,更传神的当然是它“甚至能举起手臂威吓你”。
    接着从蚂蚁转入这篇速写真正的主角——“我的狗”,而且入题的第一句话就点出短篇的中心:
    “当然了,我的狗不知道我是人,它把我也当作狗。”
    接下来的观察以狗的视角为主,而人的视角却妙趣横生地与其相对抗。
    这种对抗不仅是外观上的,也是心理上的,因为“天很热的时候我也不会让舌头往外挂着”对我的狗来说不算什么,但我常常朝它吠叫“不要!不要!”大概就让它很丧气了。短短一段话,传神地结晶了一种平常却动人的小型戏剧。
    有时候,戴维斯展现的是一种冷笑话式的敏锐观察和生活智慧(其效果就在于冷笑话的外观与其背后智慧的对照):
    “如果你的眼球在动,这意味着你在思考,或是准备开始思考了。
    如果这个时刻你不想思考,试着将眼球保持不动。”(《了解你的身体》)
    “我的身体很疼所以——
    一定是这张沉重的床在挤压我。”(《失眠》)
    体会这种文字的妙处,要求读者有一定耐心,同时需要一定的敏感,因为它们是在一种精细、微妙的层面上运行的。
    写作的主要主题是人际关系
    因为戴维斯的题材和写作手法非常多样,想要从她的两本小说集中提取出一个主题并不容易。或许我们可以说,她的主要主题是人际关系——一个人和他人(尤其是她与她身边亲密的亲人、爱人、朋友)的关系,一个人和自我的关系。
    这当然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但戴维斯的处理与众不同的是,在她疏离的、常常剔除了故事的小说中,时代背影和环境是不重要的。她的写作常常模糊了环境,或者说,她书写的往往是主人公的直接环境,而非更广大的社会环境,她以耐心的精细观察将其放大。
    因此,在剔除了对外部环境的总体观察后,戴维斯对人物的描写是非常内在化的,让我们觉得和人物的内心与意识活动无比贴近——这一点在小说中是极其重要的;而当较少受到外部环境、社会关系、职业、外貌等特定条件限定时,人物的特殊性减弱了,普遍性则增强了。
    可以说,《几乎没有记忆》的真正主题是孤独。在《故事》《心理治疗》《困扰的几个征兆》《圣马丁》和《格伦·古尔德》这样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女人怎样应对她的孤独,怎样试图理解它、描述它,并与之共处。
    一开始,这个女人需要面对的是一个有些冷漠的、不那么令人满意的情人;然后,她独自一人带着一个年幼的孩子,她的丈夫有时候在场,有时候不在场。我们只能去推测这个女人和她的情人或伴侣相处的情况,想象一种令人绝望的匮乏与困难,因为戴维斯的叙述充满了警觉与留白。她只告诉我们极少量的信息。
    在《心理治疗》中,我们被告知女人搬到了城里(我们隐约能推测这个城市是纽约),她的丈夫住在河对面的一间小房间里,“那一区有很多仓库”;后来,他搬到了女人所在的街区,以便更常看到他们的儿子——我们能推断两个人离婚或分居了,这或许是女人陷入抑郁、需要心理治疗的原因。但女人不会告诉我们。相反,她向我们描述她在这段时间内的行动,或是无法行动的状态。
    有时候,她的行动仅限于“坐在椅子上摘掉衣服上的头发和灰尘”。有时候她觉得自己有能力做点什么,“然后这个时刻会过去”,她会“想要动但却无法动弹”。这里的语调不是感伤的或强调的,仅仅是就事论事的。
    
    戴维斯的文字始终是高度控制的,她在刚刚抛给我们一个锐利的陈述后马上就会把视角转开,用平静或幽默的叙述平衡某种感伤主义(或自怜),就在我们放松得刚刚好的时候,再次给我们尖锐的一击。
    在《困扰种种》中,戴维斯关注的人际关系更多样,有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邻居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因为在这些小说中,“自我”不再是故事的中心,戴维斯的叙述更加多样化,也更具实验性了。
    《老母亲与爱牢骚》《你从婴儿那里学到的东西》是一系列观察和速写的拼贴;《我们想你:一份对四年级生慰问信的研究》和《海伦与维:一份关于健康与活力的研究》是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写出来的;《写给殡葬馆的一封信》是一封投诉信;《陪审义务》的形式是访谈,而在全文中,我们读到的只有被访者的回答,没有问题,但我们能够从答案中推断出问题是什么,别有一番意趣。
    最动人的篇章是关于离世的父母的
    《困扰种种》最动人的那些篇章,大约是关于离世的父母的。这些小说再一次变得私密,倾诉的压力和情感张力再一次变得无比强大——当然,是以戴维斯典型的智性和低调的方式。
    在长达16页的《火炉》中,主人公通过父亲去世前两人的通信,侧面写出了一个老文学教授的性格和他令人伤感的衰败(很容易将这个父亲看成戴维斯本人的父亲)。文中有对他强烈个性的有趣描写:“虽然他喜欢和人聊天,听他们说话,但是他并不知道要用他们的想法做什么,除了将它们用作发展他本人的更好的想法的起点。”
    “他一直都喜欢查字典,尤其是词语的历史。现在我母亲说她在担心他是因为他对词语的历史不仅是感兴趣,简直是痴迷。他会在和来喝茶的客人的谈话中途站起身来,去查她刚刚用过的一个词。……他喜欢研究照片,尤其是俊美女人的照片。圣诞节的时候他向我展示了他的最爱之一,冰岛总统。”因为全篇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避免了直露的抒情,因而显得低回沉郁,哀而不伤。
    另外一个动人的小短篇,写的是主人公已经去世的母亲,篇名叫《和母亲一起旅行》。主人公带着母亲的骨灰搭乘巴士去外地(很可能是为了将骨灰安置下来)。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她身边带着的是什么,直到第三节,我们才恍然大悟:
    “我的旅行箱里有一只金属盒子,用衣服包得很好。那里现在是她的家,或者说她的床。
    我不想把她放在旅行箱里的。我觉得背在我背上她至少会离我的头脑更近一些。”
    在第四节和第五节,情感以迂回的方式盘旋、递进:
    “我们在等巴士。……我不知道她会不会也听到了那段录音,也被弄得很烦。每隔几分钟它就会在扩音器里放一次。句子开头糟糕的语法会是她讨厌的东西:‘为了安全原因……’”
    “离开这个城市感觉如此严重,我一度都觉得我的钱在那里不会有用。”
    在最后,主人公这样写道:
    “她和我好久都没有一起旅行了。
    我们能去的地方太多了。”
    是的,能去的地方太多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