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张好好 《布尔津光谱》 1 《布尔津光谱》是张好好很多年之前的一本书,《人民文学》刊发,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也许,时间于她是许多书摞起来的。一本书像嵌在时间里的一块砖。人们只看到高度,却忽视了某种力量的累积与支撑。关于回忆,关于眷恋,是时间写给未来的密码。《布尔津光谱》里一定藏着美好的光,五颜六色的光。张好好说,布尔津被树叶覆没了。我更要找到答案:一个离我三千多公里的地方,究竟藏了多少故事? 很多年以前,布尔津没有童话。 很多年以后,布尔津全是童话。 2 第一人称的讲述,却是藏起来的“我”。 “我”叫爽冬,是一个不存在的男孩。那么,存在的是什么?单就现实来讲,一个生命的夭折是痛苦的记忆。没有人愿意翻出来,甚至反复强调。作者应该擅长绘画,至少精于色彩的阅辩,让灰暗的角落消逝在绚丽的黄昏里。而且“我”是男孩。“似乎和男的扯上就和惊悚扯上边了。”故事惊悚的基调却不浓。一家三个女儿,爽夏、爽秋、爽春,独缺少一个寒冷的“冬”。连大灰猫的好奇都杀不死的“我”是一种温暖的存在。爽冬是父母的痛。“我”是现实世界的一根刺,却是童话里的一束光。 相遇,相交,再到离别,爽冬和孩子们以及一只猫、一条狗成为朋友。这便是童话故事的开始、发展和结尾。故事的主人公并不是“我”,而是“我”的父母、姐姐们和生活在布尔津的人们。“我”被赋予鹰一样的眼睛,像可以俯瞰万物、亲近万物的精灵。无论设计出哪一个谜题,“我”都掌握着谜底。“我”是过往的遗憾,也是未来的希望。 “我”是童年美好的轮转。在一个叫禾木的地方,“我”坐在一朵花上重生,像孩子们想象中的英俊的拇指王子。 3 “咱家是猫。名字嘛……还没有。”夏目漱石在《我是猫》里这样写到。大灰猫也没有名字。这是张好好的猫。张好好写了很多关于猫的故事。这只大灰猫应该是辈份比较大的一只吧。就是这只大灰猫,熟知布尔津的一切秘密,即像睿智的长者,又像“不上学并溜达遍每个角落”的孩子。“我”通过大灰猫进入人类的世界,亲人通过大灰猫而感知“我”的存在。大灰猫似乎掌握了洞穿时空的力量。如果布尔津有灵魂,那么一定寄予在大灰猫的身上。或许可以这样说,布尔津为了排解孤独,创造了大灰猫,而大灰猫塑造了“我”和一条叫“绒绒”的狗。大灰猫、“我”和绒绒也可能是一种内核的三种表象。所以,大灰猫常约上“我”和绒绒一起聊天。所谓的聊天不过是自我絮叨、自我反思和自我安慰。 大灰猫曾对“我”说:你和我一样,是旁观者,这多高级。旁观者的高级是不干扰生命汲取阳光的权利,但却极容易感染成长的乐趣及一切欣喜。这应该是每一个人奢求的境地:弱化欲望,坚守自我,保持幸福感的明锐。大灰猫的幸福和人一样,有爱人的疼爱。那只小白猫给它生了五只小猫。所以,它可以幸福地老去或者死掉。它也有自己的王国,可以去参加猫的大会。鉴于某种烦恼,它被海生装进包里扔掉,艰难地回来后,依然平静地躺在大炕上酣睡。旁观者的现实意义,是另外一个角度的现身说法。一旦成为局中人,要学会冷静,与旁观的人冷眼相对,不如警惕局促和焦虑,或者做些更有意义的事,努力和争取总能接近想要的结果。 4 藏着我们的父亲和母亲。 母亲的名字叫“小凤仙”。这与蔡锷将军的“小凤仙”没有一点关系。母亲的个头很娇小。母亲像凤仙花。凤仙花是一年生的草本,相当常见、普通。它性喜阳光,喜欢向阳的地势和疏松肥沃的土壤。当然,它在较贫瘠的土壤中也可生长,如同小凤仙在戈壁滩长成了“一棵青年的白桦树”。关于小凤仙的三个场景描写十分细致:擀面、打坯和淘金。这也是典型的母亲形象:慈爱、勤劳和向往美好。与其他不同,小凤仙被赋予了一项本领:腌泡菜。一切菜皆可腌,甚至削掉的萝卜皮。泡菜成就了一家人的味蕾,小凤仙更以此成就了每一个有味道的日出日落。泡菜是时间的记忆,是围绕季节的、生命的、未来的记录。泡菜也是所有母亲的温度,能从土壤中拽出的一把把微笑。 海生,不是出生在海里,也不是注定在海里生活。海生是父辈愿望平安落地的人名。海生是山东牟平人,海边长大,会拉二胡,精通木工。他是一代人,也是一代人的父辈。我的父亲也是木工。读着,我恍惚闻到了牛皮胶的焦糊,听见了刨花卷起的“呲啦”声。张好好写完了一代人的童年。我不由止步于此,像小心地站在某张已经褪色的合影面前。我们无法感知父辈“和月亮一起在河水里无所依”的故事。他们年轻时的孤独对于现在而言毫无杀伤力。他们已经不在乎。父辈的崛强终有一天会成为冰凉的墓碑。“这里的男人似乎喜欢流泪的时候极力地让嘴角微笑。”我们会有这样的幻觉。其实,我们早就遗传了这样的崛强。我们无法穿越时光,无法成为父辈同龄的朋友。当父亲疲惫时,我们还是孩子;当我们成为他,他却老了。 5 金色的生活却藏不住。金子、蜂蜜、酥油、咸鸡蛋心、喝奶茶的俄罗斯铜壶,每一种快乐都闪闪发光。只要有金色的光,任何生活的苦难将不堪一击。未来再渺茫,世界再纷扰,我们再平凡,也需要坚实的底气。千万别小瞧某个小物件或者小庆幸的力量。 6 游戏的欢愉也藏不住。童年难忘,因为童年的欢愉恰好治愈成年的压抑。游戏是童年最好的收纳箱。画仙女、跳格子、扔沙包、打水漂,甚至淋雨、和泥都可以算上,连三个女孩光着脚丫在一个盆子里洗也很有趣,只要快乐着,游戏无处不在。“生命其实是欢愉的,谁见过一颗发愁的星星挂在天上呢。”美好的想象力是彩虹一样的颜色。 我曾以库须根山沟的岩画写过一个童话。岩画显现在两片光滑的石壁上,有山羊,狐狸,猎犬,还有人骑着马……其中一幅有点奇怪,上面是狗,下面是猫,中间却看不清。我当时的设计,看不清的图案一只鸟。现在想来,不合适,应该是人,是“我”或者别的孩子。岩画是布尔津森林的记忆,也是自然界的欢愉。 “五角丛书”的闪现高于一切游戏的乐趣。《五角丛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一套丛书,共出版了普及本一百多种,是当时孩子们的智慧宝典和想象启蒙。我也看过一两册,但印象不深,反而是一本从废品收购站捡来的《上下五千年》影响了我的未来。每个人的童年都会记住一本书。那一本书足以让梦想撬动地球。 7 《布尔津光谱》里面藏着许多诗。它不是小说,而是一本诗集。杜牧曾作《张好好诗》。张好好非彼张好好。但写小说的张好好一定是诗人。 有诗的语言。鸟瞰下的布尔津,多姿多彩的菜地,自家砌的小花坛,空旷却迷人的戈壁,成片成片挂满传说的森林,还有河水流淌的声音和树叶哗哗哗如潮涌动的声音……你去读一读,每一个词语的搭配,每一个句式的整合,每一个意象的叠加,都是诗歌的涌现。托·斯普拉特说,诗歌是艺术的女王。布尔津的美,诗歌说了才算。张好好的文笔极其有趣,这也恰是诗歌的魅力。我曾读过她的组诗《起身推开半个苍茫的月亮》。那些诗是布尔津美丽的触角。如果你读《布尔津光谱》时,喜欢不羁的断句,那就对了。请看一句对母亲的描写:她站得挺立\仿佛一棵青年的白桦树\那白的树皮如雪粉一样\可以写下黑色认真的字。这不是一首诗吗? 有诗的叙述。可能刚开始读这本书有些不适感。我认为,可能你没有找到这本书的钥匙。叙述的本质是时间。本书的时间轴是清晰的,你可以找到明显的年代印记以及标注成长的时间特征。张好好的叙述是剪辑了的。不是蒙太奇那种,而是诗歌的情绪那种。如果把故事的推进比喻成一条不可回头的生产线,那么张好好是一位技术高超且有活力的工人,她一边舞蹈,一边肆意的歌唱,她不拘于空间的限制,却又服从于时间的力量,她用自己的真诚和美好去打动读者,引导读者进入绚丽的布尔津小镇。小说没有像史书一样去记录布尔津的变迁,而是用心描述布尔津每一个人、每一棵树和每一段起伏的命运。 有诗的感知。是一切事物都钝化了。钝化的感知,是柔和的美,是沉醉其中的美,是有些矛盾却让动态保持静态的美。如:奶皮子像吹皱的春天的河水那样安静。我们看到了时间变慢或者随时停止的布尔津。可以停止,却从未停滞。张好好突破布尔津的空间限制,让十几年的一年四季不重复,常从意想不到的角度、无法揣测的层面去细细辨识、描写。因为布尔津的美,每一秒都不一样。钝化也有泛化的模糊,不搞对立。布尔津是多民族聚集地,文化冲突是个必然问题。但聪明的作者弱化了这一点,反而融化了隔阂,使得人性的温馨成为民族之间美好的祝愿。最后,钝化是哲思的雕塑。比如这句:一个认真的孩子站在茫茫无边的戈壁的中央微眯着眼睛一点一点地被世界紧抱。 8 欢愉的阴影很短暂。比如写到喜欢拿着黄瓷盘开汽车的傻子,比如因一本书投河的小儿麻痹症……不痛快的事情一直发生,关键在于你想还是不想,也看你怎么想。我承认,读到某处走神了。我有一个小学同学,也是小儿麻痹症,右手常缩在袖子里,但他会用左手握住车把骑自行车,甚至左手打兵乓球在全校没有对手,后来他娶妻、生子、创业,日子也过得惬意红火。悲苦的命运只选择失去自我的人。 9 书中引用了一句电影台词:唯其有痛苦,幸福才更显出他的价值。我觉得有趣,可以玩一个造句的游戏: 唯其有诗歌,腌菜才更能在嘴里发出巨大的声响。 唯其有森林,河流才更能保持最澎湃的姿态。 唯其有天空,戈壁才更能写出低调且饱含深情的诗。 …… 10 有许多这样的句子: 一个伐木工人说,这样种树,到死的时候才回平静离开。 没有草没有河的乌鲁木齐。 林场究竟是保护森林的正义使者还是一个巨大的吞咽林木的贪婪兽? 厂子的污水流入河里。 有一天额尔齐斯河里的鱼也会消失的吧。 小动物比人可怜。 这么诺大的地球,可还有理想的家园? …… 这是人对自然的怜悯。我曾在森林公安系统任职六年,对森林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深有感触,所以喜欢写动物题材的童话故事。我无法改变一棵树躺在野地里的生命状态。人类对于自然的消耗,是生命的需求,但这不是破坏生态的理由。生态是可以保护的,也是可以建设的。野生动物似乎比人懂得这一点。许多人只有走到某种结局才学会回头看。文明的自信不能建立在问题的修补上、灾难的拯救上,而应该想得更远些、看得更远些。而后,又写到“直升机撒保护森林的宣传单”、“孩子们折成纸飞机”。这不是童话故事。现在,每一片森林都有一群人,站成了树的样子扎根在那儿。他们不是在森林里,就是在去森林的路上。火是时刻提防的恶魔,扑杀野生动物者、乱砍滥伐者更是刻入山石的黑名单。青山,绿水,是布尔津的底色。大地上的每一片森林也如是。 对自然的怜悯,更是善意的觉醒。因此,怜悯有时是莫名其妙的。就像张好好还有一个名字,叫忽兰,蒙语野马的意思。 11 布尔津藏着故乡。 布尔津大多数人的故乡不在布尔津。他们为生活所迫以及某种原因,从山东、天津、四川等全国各地来到这里。每天想的也是能够离开这里,回到阔别的家乡。布尔津像一只巨大的包容一切的铁锅。孤独煮沸,艰辛煮沸,理想也煮沸。生活在布尔津的人如同一团滑进来的羊油,直到完全溶解才失去跳出去的活力。海生就是这样,当牟平的母亲去世,才意识到故乡回不去了,而布尔津正式成为新的故乡。故乡的根是血缘,也是记忆。但记忆的虚弱常会成为现实的海市蜃楼。小凤仙自从来到布尔津,便再未离开。她把血缘的种子撒在这儿,她以勤劳、善良和热爱的母性品质,给一群孩子塑造了故乡。月是故乡明。他乡非吾乡。母亲操纵着每一个游子身上的丝线。 额尔齐斯河说,你们就在这里吧,我终归是要去北冰洋的。这句话贯穿故事的始终。可以认为:心怀远方,执着理想;我爱这个地方,却又不得不离开。考上大学的钱小苹说,我要离开这里,永远离开。结果,钱小苹定居上海。故乡从不伤害任何人,但有人却恨这个地方。恨,不代表不爱。有些情感早就成了一生的影子。钱小苹一定回去过,不管用哪种姿态,踩着满地的落叶才会惬意又踏实。故乡本就与身在何处无关。故乡剁碎了,也是亲切的味道。布尔津的美丽似乎跳脱了一个名字的意义,无论谁来到这里,都会捕捉到激发思念的灵感。额尔齐斯河的话,也许你在离开故乡的那一刻,和每一棵草、每一棵树,每一个偷偷哭泣的角落说过。每一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个布尔津。布尔津有多远,故乡就有多远。 布尔津啊,藏着一只大猫,两条大河,数不尽的森林,挂在炊烟上若隐若现的时光,以及像深埋历史的夯土沉了又沉的故乡。 12 《布尔津光谱》是一本很多年前的书,读它,就和蜷缩在院子里晒晒太阳一样。温暖,惬意,让爱和思想像草一样呼吸。 我仿佛亲身去了一次布尔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