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与记忆,终将构成一个人的文学地理。李建学的创作领地有两个:乡村与石油。 他笔下的乡情田园作品,颇有林斤澜、汪曾祺之风,处处弥漫着浓烈的瓜果花椒气味,弥漫着搅团一样粘稠的乡土气息,如“水头镇”系列小说,《姐弟仨》《俩姊妹》《杜大师》《夹腿的女人》等,为他的文学家园增添了不少亮色。《俩姊妹》关注的是留守妇女金菊和银菊的日常劳动与私生活。《夹腿的女人》所揭示的是女人与命运抗争的故事,而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折射出了人性的复杂。 他笔下的工业题材作品,是石油开发史的一个侧影。短篇《清汤一碗》、《那些年的桃花》,反映的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甘肃陇东油区生活场景。中篇《黄金季节》、《满地一丈红》,写的是陕西安塞油田大开发和靖安油田火热的生活图景。随着生活场域搬迁至西安,他笔下《半边面馆》里的人物也有了长安风情。近年来,他创作的“玉字辈”系列小说,均以主人公的名字为题,《娄玉明》、《祝玉婕》、《单玉雄》、《蔡玉春》、《庹玉忠》、《丛玉玲》、《温玉生》、《柳玉成》等,“兄弟姊妹”十多篇,人物栩栩如生,故事真实可信,刻画出了新时代石油人的众生相。 以小说《过年》(原名《娄玉明》)为例,可以充分赏析李建学小说的特色。这篇小说用独属于石油人的情感谱系,描摹了大时代浪潮下小人物的离愁悲欢。 文章开头,驻井工娄玉明退休前最后一次去井站过年。和以往不同,如今的他患有腿疾,妻子廖春梅大病初愈。人生忽晚,山河已秋,故事由此徐徐展开。小说的明线,是年关将至,夫妇二人相互挂念,赶到井场一起过年的经历。暗线则通过回望夫妻俩从相恋、结婚到退休的点滴,将过往生活像照片显影一样跃然纸上。 这篇一万余字的作品,重点笔墨落在娄玉明与廖春梅身上,通过夫妻俩人的内心独白,仿佛打开了一个时间魔盒,将半生的琐碎生活、平淡日子、甜蜜爱情,用淡雅的小说语言,平整地熨进字里行间,揭示石油人真实朴素的生存状态,真挚细腻的内心情感。值得一提的是,娄玉明虽然是多年的劳模先进,但作者没有将人物脸谱化、公式化,却着墨于夫妻间独特的生活方式、情趣对话、睡觉姿势,还原了生活本真、人性本相,让人物塑造更具张力,个性形象生动鲜活。 作者有着深厚的悲悯与洞彻,一个普通的石油家庭,丈夫本该退休享天伦之乐,妻子却患病割掉了一个乳房,夫妇内心的苦楚比原油还要多,怎么抽都抽不完。类似这种底层的人物窘迫状态,通篇扑面而来。这样说,也并不是没有幸福可言,作者笔锋一转,用家人之间的温情照亮黑暗,以爱之名拥抱流年,丈夫娄玉明感慨:“几十年风尘仆仆,一家人的甜蜜和幸福,都融进漫长的清苦和忙碌之中。”廖春梅对儿子说:“你爸是个实心人,我这辈子赚大了。”话出口,突然有了流泪的冲动,就忍住不说了,也不敢看儿子。儿子再次抹了一把脸,也不再说话。这些欲言又止中,闪烁着人性的微光和余温。 文章结尾,夫妻二人在井场吃完年夜饭后,用手机里的一幅幅照片,再次呈现过往生活里触之可及的温情。廖春梅给老公看的是一组荣誉照,娄玉明给妻子看的是老照片,从她扎着两根长辫子的大姑娘,到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到才结婚的新媳妇,到怀孕的大肚子,再到笑盈盈的小母亲。还有夫妻俩在儿子婚礼上跟一对新人的合影,老两口领着小孙子的组照。最后一张毛毡的照片,看得廖春梅红着脸惊叫起来。娄玉明从结婚到退休,人生的变迁都与妻子的关怀分不开。而小说里一线职工为了工作,春节前“反向回家”的现象,在油区比比皆是,这也是许多石油人的常态。这也是小说能刊发在《石油文学》(2021年第六期)头条的原因之一。 《过年》像钻头一样穿透时间岩层,因真切触动人心,因细腻让人温暖。当故事落定,透过文本还看得见小说作者的身影。无论是李建学的乡村题材还是工业题材,都有悲悯之下的温情存在,这源自于生活中的他,就是个温暖的人。在过去的一年,他用阅读与写作来对抗身体与生活的变化,在文字的崇山峻岭独自跋涉,为石油工业文学带来了一抹惊艳。 阅读李建学的诸多作品,有一个直观感受,就是他充分还原了生活本色,塑造的是带有烟火气的底层普通大众。他对阅读报以勤奋,对写作报以虔诚,二十多年坚持捕捉日常生活细节,就有了写好小说的原材料,有了记录流金岁月的作品近二百万字,在刊物发表百万余字,集结出版《那些年的桃花》、《守诚家的》、《满地一丈红》、《石油上的人》、《陪母亲说话》等,呈现出了他的故乡记忆和石油情怀。 (作者何喜东,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六届高研班学员。著有《时代答卷》《地火升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