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离歌》 小说《离歌》花了极大篇幅写一个在太原战役中牺牲烈士的亲人如何在寻找中度过自己余下生命的故事,是在“寻找史”中的“反抗史”。作者说,写小人物的血肉、抗争、困厄是这个小说的初衷。 小说中的“母亲”并不是天生坚强,当看到“爹”的身体折叠在凸起的岩石上时,“母亲”的手紧拉着弟弟,她的哭声甚至惊起了苍鹰。然而“母亲”却一直在“反抗”,她的反抗比自己所认识的反抗还要来得更早:为了逃脱带给她哀伤和悲痛的雁门关,母亲做出了反抗,以二十袋白面把自己卖给城里的老魏;面对赶走了弟弟的老魏,母亲做出了反抗,她让老魏的眉骨上多了一道疤痕;面对可能找不到弟弟的现实,母亲做出了反抗,用半生时间来寻找。弟弟的一句“莫哭”,是“母亲”一生的力量源泉,支撑着“母亲”用半生的时间去反抗。 十四年抗日战争和随后的三年解放战争,反抗的人又何止小说中的一对姐弟?“我父亲”只是一名普通战士,“我母亲”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百姓,他们都是这段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小人物罢了。但是,他们却代表了那段时期最具普遍性的一个群体。通过对他们命运的分析,我们也许能窥见在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身份发生了转变。那段时期,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抗战中的英雄,另一种是英雄们背后的家人。他们都在抗争,英雄在为国家的命运战斗,家人则在亲人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幸的中抗争。 小说读到一半时,我早已折服于作者如雁门关似的雄浑而有力的笔触;读罢,我被抗战中英勇献身的战士们所震撼。 现在,我仿佛置身于小说中的各个场景,伫立在带给母亲哀伤与悲痛的雁门关下,听见阵地中响成一片的呐喊声,看见方片纸鸢在“父亲”的手中放得好高,好高。 战争是残酷的,人物的命运是不幸的。但是小人物也可以有大能量,面对困厄,面对家国的不幸,何不向不公的命运宣战一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