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陈崇正 这几年,好些文学期刊陆续庆祝创刊四十周年,它们是紧随改革开放创刊的一批杂志。而我没想到《中篇小说选刊》也四十周年了,在我印象中,《中篇小说选刊》个性而新潮,属于可以任性的少年,却竟然也四十岁了。 很多专注赚钱的人们提起文学刊物,都会觉得那是过时而小众的老物品。我就曾经在一个饭局里被问及工作,答曰我是一家文学杂志的编辑。有人又问最近刊发了什么作品,我说了一些作家的名字,列举的作家中有王安忆。结果桌子对面另一个人认真问了一句:“多少个亿?”我心里顿时很后悔,觉得自己吃饭坐错了位置。 某次吃饭坐错位置不要紧,如果吃错了文学的饭那是挺要命。然而很多事情或许值得细细思量。文学过时了吗?文学变小了吗?文学当然是不会过时的,而大和小则是一种相对运动,不是文学变小,而是世界变大。你不可能要求一个做兽药生意的人必定知道王安忆,就如不能要求一个作家知道用什么药物可以拯救一池子狮头鹅的性命。世界只是比以前更复杂了,彼此之间的壁垒也在形成。如果你是一个作家,一言不合大可以拂袖而去;而不幸的是我既是一个作家,同时又是一个编辑,所以职业精神中还必须肩负起一个传播者的角色。 同理可得,一本文学期刊作为一个文学平台,不能放弃自身的媒体属性,要重视传播功能。而在这方面,《中篇小说选刊》无疑是国内做得最好的文学期刊之一。 一个重要的标识是,当时我认识《中篇小说选刊》的编辑,几乎都是通过十年前最火的社交媒体新浪微博。在微博上,我先后认识了刘晓闽、廖伟、林那北等老师,甚至还认识了他们刊物的发行人员。可以想象,《中篇小说选刊》编辑部的氛围一定是个性而新潮的,乘风破浪的哥哥姐姐无处不在。 进入微信时代,《中篇小说选刊》的微信公众号也非常活跃。他们不但在刊物的封面和装帧上大胆探索,同时还更大胆地进入数字阅读领域,进行了数字化转型,做出了自己的产品“万众阅读”。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一本刊物是有活力迎接任何挑战的,不管世界变大还是变小,“中选”都是美少年。 还记得2014年,我还没有离开东莞,那一年《中篇小说选刊》突然转载了我两部中篇小说,《停顿客栈》在第二期转载,《黑镜分身术》在第六期转载。后来我从一个教师转型成为文学期刊编辑,入行以后,我才明白一年中两次刊发同一个作家的作品,是莫大的鼓励,很多刊物会为了将版面留给更多的面孔而避免这样不必要的重复。也从那时开始,我的许多新作都得到了《中篇小说选刊》的青眼,她包容了我的剑走偏锋。我明白这本偏安于福州的刊物是许多作家的福地,而我只是其中的幸运者之一。我感恩于这样的缘分,愿福地文脉永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