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重新评估与认知旧有“道德”价值体系 ——为话剧《活动变人形》国骂中的“怨毒”祛魅

http://www.newdu.com 2021-09-13 文艺报 张 冲 参加讨论

    关键词:《活动变人形》
    
    今年8月,作为“老舍戏剧节”的开幕大戏,李伯男导演的话剧《活动变人形》上演,编剧是温方伊,剧本改编自作家王蒙于1987年首次出版的同名长篇小说。故事始于倪吾诚的曾祖父辈,曾祖父革命的思想使其“死于非命”,因此奶奶为了祛除倪家的“邪祟”而引诱丈夫吸食鸦片,没想到却使得丈夫身子羸弱一命呜呼,但奶奶又因生下倪吾诚让“倪家有后”而自豪。虽然倪吾诚少年时读洋学堂,也有“启蒙”与“救亡”的青年新思想,但这些依然被母亲旧有的价值观体系视为“邪祟”,并以“孝慈”作为母权而成功将其祛除,引诱年轻而单纯的倪吾诚掉进了母权权威的“说媳妇”窠臼,导致他终生以“贵族道德”的话语体系与妻子的“奴隶道德”价值体系进行论战、抗衡,导致两者互相伤害、蹂躏与摧残,最后倪吾诚在妻子以“怨毒”为特征的“礼”的价值评估体系里身败名裂,自杀不得。直至新时期在儿女们的劝说下,二人凄然以离婚收场,讲《逻辑学》的老年倪吾诚终于离开女德的“怨恨”场域,不久死去。戏剧不同于小说,它开始于1983年倪吾诚去世的那一天。
    2019年诺亚·鲍姆巴赫导演的美国电影《婚姻故事》获得较多关注,其中也关注了婚姻及两性关系的普遍性问题,曾经相爱的一对恋人组建家庭后成为夫妻,作为艺术家及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婚姻生活中也如倪吾诚、姜静宜一样,在城市这个人类新语境的婚姻场域中“互相伤害、互相蹂躏”,甚至会有更极端、更恶毒的想法。其中除了经济问题、阶层问题、世俗生活习惯问题、人的认知问题,更重要的是其后隐在的不同话语体系与价值评估体系问题。在《活动变人形》中演绎了婚姻中两个人从倪吾诚见到美貌的姜静宜直勾勾地看着被其吸引到后来成为他的敌人。倪吾诚的妻子姜静宜是乡下大户人家的女儿,钱财略多于倪吾诚的小户及寡居的母子家庭,她上过两年学堂,但中学没毕业就嫁给了倪吾诚,一心恪守“妇道”“妇德”,为倪家生孩子,节俭持家,不理解倪吾诚从欧洲城市带回来的那套“浪漫”与“爱”,因而拿起“怨恨”作为武器进行被动反应,“怨恨”作为“平庸之辈”进行团体攻击敌人的必备武器,渗透在被他们确立起来的所谓的“道德”体系中。剧中死了丈夫的姨妈姜静珍作为寡妇守寡三十余年,喜欢每日长时间洗脸、梳头与化妆,被姥姥及孩子们唤为“大白脸”,在化“大白脸”的背后隐藏的对“美”与“欲望”的向往,看到妹妹姜静宜与妹夫和好,她的嫉妒跃然脸上,甚至和妹妹打闹起来,她也向往美好的爱情、诗意的生活,但在“贞洁烈妇”价值体系里,她毫无选择的权利,即产生了怨恨,除了“怨恨”,寡妇姜静珍亦有她的欲望与情欲,她化了“大白脸”的妆,坐在丈夫照片前,是将女性、美与欲望投射给照片中的男性,在中年、老年后又不停地将丈夫的照片想象为自己的“儿子”“孙子”,这有多重含义,彰显了在传统的价值体系里,女性主体性的完成以及存在的意义通过“传宗接代”得以实现与呈示,女性通过“儿子”“孙子”得以存在的延续,“家”是其实现她所认同旧有的价值体系的唯一场域,此场域可以使得她安放自己的欲望、存在之感及生存意义,因而她恪守与捍卫已建构的“奴隶道德”秩序,以“母权”的方式辅助与维系男权的秩序与权威,但这些加剧了她的虚无感、痛苦和怨恨。除了虚无,出身诗书人家的姜静珍对现代文明也保持兴趣。她背古诗、新诗,她读《家》,也读《少年维特的烦恼》,独处时还偶尔哼唱几句莺声婉转的戏词,尽显女性的柔美、含蓄与精致,但一旦踏入“奴隶道德”价值体系,对斗的战斗精神立刻翻转出来,江湖莽汉般撸着袖子,气贯长虹地叫嚣:“叫他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这就是旧式的“诗书礼仪”秩序教育下提供给女孩儿的一个“反抗”或者“被动反应”模式。以“礼”为特征的秩序下的教育并不能使得她跳出“奴隶道德”的范式,她依旧沿着或者说沿袭着“奴隶道德”,甚至以积极主动的方式成为“被动反抗着”,让不经省察的“平庸之恶”继续沿袭和蔓延,进行最大化的同化,包括其暂时幸福的妹妹。“贞洁”“为你好”的“礼”之逻辑夸大了奴隶道德怨恨的A面,将人的另一面B面遮蔽殆尽。静珍一边在自言自语的恶毒国骂中疯狂且沉醉于语言的“反抗”及“快感”,完全忘记了她自己作为主体性的存在与非理性的方式。
    话剧《活动变人形》中,倪吾诚尝试着从生活习惯等方面“改造”姜静宜,却因经济问题及认知差异而失败,于是他决定改造下一代,改造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带有欧罗巴的文明气质及文化思维,但两个孩子受朝夕相处的母亲、阿姨与姥姥的“怨毒”“怨恨”的思想影响,已然失却了浪漫的趣味与口味,一句“净费钱”把蛋糕的甜美、文明与浪漫气质就给解构掉了,儿童们追随母亲的“怨恨”道德,永远对非我之物进行否定和说“不”,他们已然被母亲、姨妈、姥姥等此类人的价值观体系及其“怨恨”成功收编,对外在事物不是主动行动,而是被动行为,进入骆驼般隐忍的、充满苦难和辛劳的认知体系,但好在倪吾诚给他们灌输了些“思想”,激发出他们的“思考”“省察”,使得他们过上“值得过的一生”。新时期倪藻和姐姐劝说父母离婚,摆脱“相爱相杀”的咒语,停止不断循环的彼此伤害与蹂躏。父亲1983年去世后,倪藻和姐姐以他们现有的认知和思想,重新对父辈的存在进行了剖析与理解,只为不再重蹈他们的“奴隶道德”之覆辙。达尔文的“进化论”适用于生物学,也适用于抽象的概念或理念,但尼采对其进行反问:“如果真相是相反的,一种非‘进化’的而是‘退化’的潜质隐藏在所谓的‘好人’身上,它危险而充满诱惑,亦是毒药与麻醉剂,并且让现在的生活以未来为代价,这样的话,该怎么办?”尼采给出的答案是重估一切价值,构建未来的超人世界,使得大家认知“金发碧眼的猛兽”“超人”“高尚者”和“婴儿”,回到充满肯定意义的婴儿的“我是”之状态,后人类学家德勒兹在尼采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回归”的概念,他们都与2000多年前老子所说的“圣人皆孩子”遥相呼应,呼应“上德”永久地回归,最终完成了“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用其光复归其明”“反者道之动”的终极规律。老子从形而上学的层面对“道”进行认知,其或许是解救类似《婚姻故事》与《活动变人形》中婚姻、两性关系及人存在等问题的良药,抑或是拯救未来人类及家庭的必然解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