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 处暑:暑气渐散,金秋缓缓而来 8月23日,处暑至,这是隶属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从节气的名字上能看出这是一个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期至此而止矣。”也就是说从这一天开始,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天气要渐渐凉快起来了。当然,这个凉快起来,实际上主要是针对我国北方地区和西南高海拔地区。 在北方,由立秋到处暑,秋爽立竿见影。即使响晴天气,也不再有闷热感。人们也会开始增添衣物,所以在东汉《四民月令》中,有“处暑中,向秋节,浣故制新,作袷薄,以备始寒”的说法。而南方地区在处暑时节,是“处暑天还暑,仍有秋老虎”。江南地区,一般都要到秋分至寒露时节,才会陆续开启夏秋更迭的进程。 处暑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 
处暑之日,秋高气爽,天气非常有利于老鹰捕捉猎物,同时这个时候的鸟类也比较肥美,所以会出现老鹰捕捉鸟类的现象。由于捕捉的鸟类过多,老鹰会将猎物堆积在巢穴附近,由此古人会认为老鹰在举行祭鸟的仪式。  处暑后五日,萧瑟秋风起,万物开始肃穆清朗,很多植物慢慢没有了生机和绿色,逐渐进入了由绿转黄的阶段。
 禾在古代的说法中代表了包括黍、稷、稻、粱类等多种农作物。处暑是水稻成熟的时候,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都处在收割中稻的农忙时节。此外,一些夏秋作物也即将成熟。所以农谚里有:“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之说。 处暑民俗 01 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民间会有庆祝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度布施活动。时至今日,处暑前后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民间会在水中放河灯,任其漂流,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02 拜土地爷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稻田中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后不洗手,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03 出游迎秋、赏云  处暑之后,暑气消退而人心爽朗。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此时,天上云彩开始变得纤巧轻盈,故有“七月八月看巧云”的说法,指的是暑气消散后,就连天上的云彩也显得疏淡自如,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天高云淡、温度适宜,也正是出行的好时节,到野外迎秋赏景,看云卷云舒,如此惬意。 04 开渔节  每年处暑期间,有些沿海地区会举行盛大的开渔节,欢送渔民们开船出海,千帆尽发。此时海水偏暖,鱼虾贝类发育成熟,会停留在渔场周围。人们可以享受到众多鲜美的海鲜。 05 吃秋梨  “处暑秋梨最养人”,在逐渐步入干燥的季节,长辈们总会让孩子多吃梨。将秋梨切成片,用牙签戳起一块一口咬下,爽脆多汁,清甜滋润,也可将其榨汁、炖煮,对脾胃虚寒的人很有帮助。 06 吃鸭子  “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嫩滑的白切鸭、酸甜的柠檬鸭、飘香的烤鸭……通常处暑这天,老北京人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会端一碗送给邻居,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07 化“秋燥”“秋乏” 处暑时节,因为“秋燥”逐渐出现,宜多食清热安神、滋阴润燥的食物,比如百合、银耳、莲藕、蜂蜜、水果等,避免“燥邪”伤害。此外这个时间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较大,气候干燥,人亦常有疲惫感,容易“秋乏”,所以要增强锻炼、保证充足睡眠。 处暑诗词 处暑的到来,意味着金秋缓缓而至。古往今来,秋,一直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思考。最美的秋日,总是蛰伏在古人的诗句里。  《早秋曲江感怀》 唐·白居易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忽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年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月》 唐·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长江二首》(其二) 宋·苏泂 长江无六月,大地绝纖埃。 暑向风前退,秋从雨后来。 问桐知叶落,修桂待花开。 畴昔扁舟兴,分明欲唤回。  《处暑后风雨》 元·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清·袁枚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