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艺术漫谈 >

作者之死与作品永生——由话剧《4.48精神崩溃》说开去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北京日报 过士行 参加讨论


    
    英国剧作家萨拉·凯恩(1971—1999)
    萨拉·凯恩的剧作《4.48精神崩溃》日前在京由格热戈日·亚日那导演搬上舞台,演出这个戏的是波兰华沙多样剧场。
    据说,4点48分对忧郁症患者来说是最危险的时刻,最容易自杀的时刻。剧中女主人公正是在这之前陷入了最痛苦的境地,她的呓语和幻觉是戏的最重要部分,当那一刻到来的时候,她自杀了。
    这部戏没有任何悬念,观众早知道结局。人们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来等待那一时刻。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尴尬和悲哀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观看这个戏就应当使我们有负罪感。何况作者在这个戏写完后一周,就按照剧中角色采取的方法自杀了。这是一部用作品换取谈论死亡资格的戏。事实就是这么残酷。
    比这个还要残酷的是女主角孤立无助地站在台上用血淋淋的真实再现了自杀的全过程。尽管宣传资料上说不要把女主角与作者的经历混为一谈,但我仍然不能把她们全然分开。
    “死亡。即刻的状态,无过去也无未来。进入永恒的必由之路。” 西蒙娜·薇依这样说。《4.48精神崩溃》的台词里这样说:“唯一永久的事物是毁灭”。“肉体与灵魂永远无法结合”。“而今我规整的思维已不复存在”。“不是一种我能承受的生活”。这种不能承受既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萨拉·凯恩多次因忧郁症入院治疗。而我们知道忧郁症是治不好的。
    布朗肖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里的人物基里洛夫时写道:自然死亡是在最可鄙的条件下的死亡,这种死亡并不是自由的,“是一种可耻的死亡”。自愿死亡“它在指控,在指责,它包含着终审。”“以表明我并不屈从,表明我的新的极度自由”(《文学空间》布朗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通过死亡,人成为自己的主宰。因为“只有同死亡建立起主宰的关系时,才有可能从事写作。”“卡夫卡深深地感到艺术是对死亡的感受,谁能把握住死亡,谁就能高度地把握自己”。
    萨拉·凯恩正是通过这一途径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如果她没有自杀,她的作品就只是一种对死亡的猜测,而不是体验。对于死亡来说,体验是一次性的。只有作家可以死两次,先是在作品中,然后是在自己的选择中。这两次的死亡经由读者统一起来。所以强调不要把剧中人和作者混淆,恰恰否定了作品和作者的真诚。面对死亡任何谎言都会原形毕露。从这个意义上说,茨威格、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伍尔夫、海明威都是触及死亡本质的作家。然而死亡又使作家规避了死亡——他和她在作品中获得永生。
    萨拉·凯恩的戏写完了,她对世界要说的都在她的作品里,所以她走了,她不愿意重复自己。从她留下的五部剧作看,她是一步一步完成她的终极认识的。
    《萨拉·凯恩戏剧集》的译者胡开奇介绍,1995年由詹姆斯·麦克唐纳导演的萨拉·凯恩的第一部剧《摧毁》在伦敦皇家宫廷剧院上演,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成为戏剧界三十年来最具争议的作品。由于剧中的强奸、吞食眼珠以及食婴的场面,英国报界评论该剧为“一餐恶心的秽物”,如同“把头塞入一桶泔水中”。而哈罗德·品特、爱德华·邦德等著名戏剧家们则批评评论界“根本无法理解”这个戏。
    她的第二部戏《菲德拉的爱》依然惊世骇俗,里面有口交、手淫等动作。她是根据古罗马戏剧家塞内加的血亲乱伦的故事重新创作的,里面塑造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希波利特斯。第三部戏《清洗》则描述了一所集中营内的爱情、死亡及毒瘾。第四部剧《渴求》更像是一部诗剧,取材于《圣经》和T·S·艾略特的《荒原》。四个人物坐在一排转椅上讨论爱情、暴力和死亡。
    由此看来被称为“直面戏剧”的萨拉·凯恩是直接面对暴力、性变态、毒瘾、杀戮和死亡。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与萨德侯爵有相似之处。在她的眼中,文明世界是如此的脆弱,战争和杀戮突如其来,即便是日常生活中,在情爱中,人对人的压迫、残忍、摧毁也是如影随形。对此她“宁愿在剧场中下猛药而不愿在生活中发生”。然而躲进剧场的她最终还是无法摆脱现世的噩梦。蒂里希说过“大地的根基已经动摇”,马克思预言“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已烟消云散”,人类的堕落和沦丧让这个年轻的姑娘不堪重负。“这样,她咽下了她怨毒的吐沫/而且,懵懵然于那永恒的使命/她为自己在地狱深处准备着那专为母罪而设的酷烈火刑”。(波德莱尔《祝福》,梁宗岱译)
    不是萨拉·凯恩执迷于恶,而是恶始终不放过她。人类的贪婪是最大的恶。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受蛇的诱惑吃下第一颗苹果的时候,就走上了万劫不复的道路,人类要通过智慧与神平起平坐。第二颗苹果是牛顿获得的,科技从此抬头。科学最终毁灭了人类的信仰——人们相信科学无往而不胜。第三颗苹果就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使得人类最终会计算:究竟有多少人值得活在这个世界上。
    人类最终会被物质打败吗?人类在研究和利用物质的诱惑下,逐渐成为物质的奴隶,却以为自己是主人。这多么荒谬。萨拉·凯恩承受不了这种荒谬,她把一幅幅地狱图景展现在舞台上。她是人类的痛感神经,她先大声地呻吟出来,让我们警惕那危及人类生命的时刻的到来。然后这根神经断裂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她所做的跟耶稣是一件事。
    回到这次演出,我们看到的舞台,演员充满激情没有片刻的安宁。死亡的恐怖时时刻刻被血腥的画面所渲染,死亡如果在一个人的眼里这么恐怖,人还会死吗?布朗肖认为死亡是一种跳跃,一种根本性的颠倒。“以自杀使未来失去奥秘”。“欲在绝对的时辰中自杀”,对于萨拉·凯恩来说这个时辰就是4点48分——“这是唯一的时辰,它将绝对战胜未来,它将不会过时,也不会被超过。”
    所以我认为这台精彩的演出,应该给死亡留一条缝隙,让彼岸幽微的光照进来。我相信萨拉·凯恩是看见了这道光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