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享读 | 一代文学巨匠,为何只因一声叹息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http://www.newdu.com 2021-08-24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享读 | 一代文学巨匠,为何只因一声叹息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在历史上,他没有自己的女儿出名。他的女儿叫蔡琰,大家通常称之为蔡文姬。
    今天,我们讲的就是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东汉著名文学家、史学家、音乐家和书法家,两汉四百年间,能够被人称为“旷世逸才”的或许只有他一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百年难遇的文学巨匠,却只因一声叹息断送了自己的性命,这究竟是何原因呢?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蔡邕,字伯喈,陈留部圉县(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蔡邕家风清正,其父亲,是有清白品行的人,死后被谥为贞定公。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培养出孝顺的蔡邕。他的母亲曾卧病三年,这期间,蔡邕衣不解带的照顾母亲,曾一连七十多天没有安稳地睡过一夜。母亲死后,蔡邕在母亲的墓旁搭了一座小茅屋为其守孝。
    此后,蔡邕一直是与叔父和堂弟住在一起,他们和睦相处,从没有分过财产。为此,乡里人都对蔡邕的品行十分推崇。蔡邕曾拜太傅胡广为师,年轻时就很有学问。他喜好辞赋文章,精通数术、天文,特别是还弹得一手好琴,是当时少有的奇才与全才。
    蔡邕所处的那个朝代,宦官专横擅权,听说蔡邕善于鼓琴,便奏请天子诏令蔡邕入朝。蔡邕不得已起行,但到了偃师的时候,便称说有病跑回了家。此后,蔡邕就闲居在家,以研习历史文物为务,不再与官宦交往。
    公元189年,灵帝死,董卓担任司空。他听说蔡邕的名气很大,便征召他到朝廷,蔡邕推说有病不肯就任。董卓大怒,骂道:“我的权力足以使人满门抄斩,蔡邕再这样高傲,那可就离死不远了。”蔡邕不得已,来到京城,官拜祭酒之职,很得董卓的敬重,随即因考核政绩列为优等,而被补任为侍御史,转任持书御史,升为尚书。三日之间,历经三个府署。随后迁任为巴郡太守,复又留在朝中任侍中。
    公元190年,董卓的门客和私兵将帅商议要推尊董卓与姜太公一样,称尚父。董卓征求蔡邕的意见,蔡邕说:“姜太公因曾辅助周王室,受命剪灭了殷商,所以才特加了这一称号。您现在的威信确实很高,但我认为与尚父相比还是不行。应等到平定关东,圣上的车驾返归到洛阳时,然后才能再论此事。”董卓采纳了蔡邕的意见。
    董卓尊重蔡邕的才学,给予很优厚的待遇,每次宴会,都要蔡邕弹琴赞美时事,而蔡邕也常劝诫他向往善行。但董卓刚愎自用,蔡邕恨他很少听从劝谏,曾对堂弟说:“董公性格刚强,又好掩饰自己的过错,最终是难有成就的。我想往东逃奔到兖州,如果道路太远不易到达,就暂时躲到山东等候,你看怎样?”堂弟回答说:“你的相貌有些与众不同,每次出入都被许多人围观,以你这副招人注意的相貌去隐匿,岂不太困难了吗?”蔡邕最终还是没有逃走。
    董卓被杀以后,蔡邕到王允的府中做客,谈起董卓的事,不由自主地为他叹息,并表现出痛惜的神色。王允见此勃然大怒,斥责蔡邕说:“董卓是国家大贼,几乎倾亡了汉室。你身为汉王朝的大臣,本应与大家同仇敌忾,怎么能徇私情而忘大节呢?现在上天诛灭了这个罪魁,你反而为他痛心,这岂不是同为叛贼吗?”随即将蔡邕拘捕。
    蔡邕陈词认错,请求接受黥刑(面上刺字)或刖刑(砍去双腿)的处罚,保留性命以继续完成汉史。大夫们也都怜惜蔡邕而竭力挽救,王允一概不许。太尉赶来对王允说:“伯喈是旷世逸才,又熟识汉事,应当让他续成后汉史,撰成东汉一代的重要典籍。况且他一向就有忠孝的名声,如今轻易治罪,杀了他岂不是会让人大失所望吗?”王允说:“从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使得他撰成诽谤之书流传后世。现今国运中衰,帝位不够巩固。不能再让奸佞之臣在幼主左右执笔,否则,不但无益于彰示帝王的威德,还会使我们也蒙受他的讥刺诽谤。”蔡邕最终死在狱中,时年61岁。
    延/伸/阅/读
    蔡邕被人称为旷世逸才。在遇到董卓之前,蔡邕的仕途是坎坷不顺的,得罪宦官,流亡吴地12年。董卓征召,蔡邕起初也是不就的,迫于董卓的淫威才依附于他。大概是蔡邕有孝名于世,且有“逸才”,董卓对其予以重用以树德望,三日之间让蔡邕连升三级,这使蔡邕深感董卓的知遇之恩。尽管蔡邕或许也认识到董卓所以重用自己的真实目的,但“士为知己者死”“君子当知恩图报”,所以董卓一死,虽然天下共庆,万民泄愤,蔡邕却不得不为之一叹。倘若蔡邕如众人一样庆幸董卓之死,他一定会被时人认为是一个薄情寡义之徒。这就是为什么王允以蔡邕同情董卓之罪杀蔡邕,而大夫们竭力挽救,官绅和众儒生得到他的死讯,都伤心流泪。至少是人们认为蔡邕所为情有可原,不至于治罪,更不至于治死罪!
    严格地讲,蔡邕不是一个死节之臣,当年董卓征召,他不能以死相抗,面对强暴,只能俯首就范。但依附董卓之后,他能够尽其所能,引导董卓行善而戒恶,说明蔡邕本性善良,并非助纣为虐之徒,这也就是蔡邕之死能够引起缙绅大夫和老百姓广泛同情的缘由。但从根本上讲,从自己的一己之私出发,而同情巨奸大恶的董卓,毕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说依附、同情董卓是蔡邕一生的污点也不为过。这就说明,人有时是很复杂的:董卓虽有百恶,但能够厚待正统名士蔡邕,并时而能够采纳他的善谏,可见其百恶而能有一善;而蔡邕以仁孝名重于世,才智超群,却依附巨奸董卓,亦是有百善而难辞一恶。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