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梅驿的两篇小说:苦与乐的“辩证法”

http://www.newdu.com 2021-06-16 《青年文学》 刘诗宇 参加讨论

    关键词:苦与乐 梅驿
    梅驿的《晕床症》与《微苦》两篇小说,处理的是关于苦与乐的“辩证法”。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曾经说,快乐是肉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伊壁鸠鲁当然没法想象未来生产力会发展到如斯地步,后世人们也从经史典籍中发现,对于几千年前的人们来说,不需要什么复杂的科技,只要一座风调雨顺、物产丰富的小岛就能孕育乌托邦的想象。也许落后的生产力,让伊壁鸠鲁口中的并列关系变成了因果关系:肉体上没有了痛苦,精神纷扰的概率自然就降低了。而现代人面临的问题则复杂得多。梅驿两篇小说中的人都丰衣足食,偶尔还能下馆子“浪漫”一下。但是谁又敢说,今天的人一定比古希腊时的人更快乐?问题出在了精神层面。
    《晕床症》开篇就是两串品牌名称,昂贵的、高档的那一串是别人父母买给孩子军训用的;看上去也还不错但廉价许多的那一串则是主人公杜茜买给孩子的。人比人,气死人,想到孩子必须因为父母的“没本事”而承受人生的落差,杜茜就是一阵绝望。更绝望的是,杜茜并非不想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但她的丈夫祝云涛却是个“安贫乐道”的知识分子,在今天的社会里活出了一种名流隐士的风范,变成了妻子们最讨厌的那一类丈夫。一边是“拖后腿”的丈夫,另一边是孩子的“期待”,杜茜的心里打着死结。杜茜的家庭组合,在文学、影视的历史中由来已久。古典叙事文学中虽然较少呈现底层百姓的生活,但诗歌中像“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这样的句子却不罕见。进入现代,向日本文学、俄罗斯文学取法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大多映射这样的两性、家庭关系。当代文学中,当市场经济发展让人文社科类知识分子深刻体会到与时代的脱节与错位,当男性形象承担对现实生活“非暴力,不合作”的任务时,这样的家庭关系也会出现在文学叙事中。而在大众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中,也有大量夹在母亲、妻子、子女之间“生不如死”的平常男人。
    所谓“晕床症”指的是杜茜与祝云涛分居,祝云涛在儿子面前挽留尊严的说辞。平心而论,今天男女平权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像祝云涛这种年轻时曾经在新闻界叱咤风云,有理想有才干,只因不愿与现实同流,一再错过社会上发财致富时间点的人看上去并非面目可憎。甚至当他数年如一日地蜗居在沙发上,通过网络视频讲解《论语》《庄子》赚取微薄的打赏时,这个形象看上去还有点可怜。然而这都是我们作为“外人”的看法,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让读者也“设身处地”看到妻子眼中的丈夫。祝云涛的肚腩肥大、不修边幅,在与杜茜的房事中,还吐露出令人难堪的口臭。中年夫妻之间的歧路,永远不是“道不同”这么简单,这背后有着来自精神和身体方面的根本问题,因为复杂且涉及本质,看上去永远不可解,充满绝望的气息。并且这种中年夫妻之间的问题,远远不是“一拍两散”能够解决的,杜茜尝试出轨,但当她与另一个男人相处时,却还是在谈论着自己的丈夫如何不尽如人意。作者非常敏锐地意识到,当女人在寄托终身的丈夫身上无法得到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她们绝少能做到迷途知返、及时止损,而大多数会变成押上一切的绝望的赌徒。
    如何应对生活的苦?《微苦》尝试解答这个问题。故事中前夫和主人公“我”离婚的原因是觉得“我”一辈子都不会笑,寄宿在“我”家的母亲也不会笑,家里的氛围太“怪异”了。这里同样又涉及观察视角的里外之分,严肃或随和当然只是性格差异,但具体到二十四小时的衣食住行中,不会笑便成了严重的问题。一个陌生男人打破了这一切,王戎与“我”结婚,让我品尝到了身为女人的甜蜜,就连一辈子紧抿嘴角的母亲都时常被王戎逗得开怀大笑。
    王戎有两个缓解痛苦的招数:一是读“特别难看”的《追忆逝水年华》,“我告诉自己,看到第五十页,生活就会变好”;二是“自嘲”,“人如果会自己嘲笑自己,就算打开了心结”。第一个方法是用一件更痛苦的事去转移原本的痛苦,第二个方法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接受痛苦,但只要还是“嘲笑”,痛苦本身的性质就不会发生变化。作者在小说中设计了非常有趣的矛盾结构,“我”在饮食中抗糖抗淀粉抗油多年,明显是为了保持身材,但保持身材带给“我”的快乐微乎其微,爱人劝“我”吃下甜食才能带来快乐。王戎作为快乐的“发起点”,自己笑起来的面相看上去却相当愁苦,他有对抗痛苦的方式,但却在最后主动结束了和“我”的恋情。而“我”在恢复单身后才意识到,原来这种状态并不那么难以接受,“苦”的感觉也还不错。细究作者笔下的人,他们的行为动机本身就不是追求快乐,而是追求一种尚能忍受的痛苦,“苦”和“乐”之间的界限被人们懵懂的生存状态模糊了。
    “她这辈子太苦了。而她又特别习惯这种苦。”“你知道妈为啥喜欢看《王宝钏》吗?就是因为王宝钏的苦能唤起她的苦,在这种苦中,她是存在的,舒适的。”这是《微苦》中“我”形容母亲的两句话,点出了小说的题旨,更切中了具有时代性的精神症候。如果我们对当代文学有一种整体性的观照,就会发现大多数名家名作都倾向于书写苦难而非快乐,以至于我们要称之为“严肃文学”。相比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时期而言,现在的艺术家们倾向于认为悲剧、痛苦是更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而快乐常常显得浅薄或虚伪,即便是喜剧也都要用“含泪的笑”或“喜头悲尾”的方式呈现幽默或反讽。回到梅驿的小说,她的作品其实和这个时代最优秀的艺术一起揭示着时代的奥秘——我们已经远离了伊壁鸠鲁言说的那个时代,生存条件的基本满足,扩大了痛苦的范畴,快乐指涉的对象和状态则缩小了。大多数人都要长时间生活在广义的“苦”中,“乐”则渺小又遥远,此时人们只能像王戎那样,用次级的痛苦锚定自身的存在感,并将自己的精神维系在远离更深层次痛苦的状态上。于是梅驿写到的“微苦”,就变成了与“快乐”矛盾而又相融的状态,变成了今天大多数文学受众身处其中或正在追求的状态。
    对于梅驿个人而言,《晕床症》《微苦》这两篇小说意味着什么?作者早期的《祁美玉的忧伤》《脸红不是病》《梦死》等创作都有乡村、城市、工厂等具体场域、群体的指涉,而到了最近的这两个短篇小说,作者的创作颇有删繁就简、化茧成蝶的意味,切入到了这个时代人们具有公共性与普适性的精神处境之中。在大的艺术追求下,作者的手段又非常朴实,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引人同情。相信在未来的创作中,梅驿能为读者贡献出更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