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余秋雨:《暮天归思》自序

http://www.newdu.com 2021-06-02 文艺报 余秋雨 参加讨论

    关键词:《暮天归思》 余秋雨
    一
    前些年,我悄悄地在天地出版社印了一本《雨夜短文》,没想到居然大受欢迎,被“全国书店之选”授予惟一的“最佳散文”大奖。参评者,有八百多家书店。
    书中的大多数文章都很短,却负载着不轻的思维重量。既然读者喜欢读这样的短篇,那就使我产生了一个新的计划:能不能把我的一些总体想法,也都写成这样的“易读短章”?
    于是,开始着手写《我的生命支点》系列,来表述一种简明的人生信仰,其中又衍伸出《因悟而淡》《因爱而勇》《因美而安》等文章。接着,又着手写《文化是一条大河》《文化的孤静品相》《文化的陌生品相》《文化的天问品相》《厌倦》等文章。
    这样一来,这本“最佳散文”也就有了两重“主旨性的引领”:人生的主旨和文化的主旨。
    为了配合这两重新加的主旨,我又删掉了一些篇目,增加了几篇较长的回顾性文章如《教师的黑夜》《不可思议的回忆》等等。
    既然主旨和结构都发生了变化,那也就成了另一本书,就像一群侠士归属了新的门主,而变成了另一个团队。这本书的基本定位,成了一个暮年学者对于人生和文化的归结性思考,因此取名为《暮天归思》。如果不取新名,原来的读者就不知道来了新的门主,有了新的标帜。
    当然,也会有不少侠士不愿意跟从过于严肃的新门主,仍然喜欢自由自在地到处行走,那就是《雨夜短文》继续存在的理由。于是出现了一个可喜的情景:两本书,神貌相近,气质有异,各得其所。
    二
    对于文章之短,我在《雨夜短文》的自序中作过一个说明,且抄录如下——
    记得余光中先生曾经发表文章,称赞我的散文创造了长篇幅的极限,“动辄万言,长而不散,流转自如,意蕴沛然”。后来,很多评论家又以这个特点来定性所谓“文化大散文”。
    其实,文学是一个自由的天地,散文更应该收纵自如。舞动漫天白绸固然是一种本事,剪取庭前小枝也需要别有情致。中国散文史上有一些短文非同小可,例如《世说新语》、东坡随笔,晚明小品中一些作品,虽寥寥几句,却能穿越时间,让后代惊叹不已。我认为,中国散文在意境和语言上的至美功夫,大多体现在短文之中。
    时至今日,生活节奏加快,一般读者没有时间沉浸在长篇大论中了。偶尔能过目一读的,主要是短篇。据纽约联合国总部中文教学组组长何勇先生告诉我,当地有一家中国人开的餐厅举办过一次“余秋雨诗文朗诵会”,他去听了,发现大多是冒我名字的“伪本”。这样的“伪本”,在国内网站上更是层出不穷。这显然损害了我的文学声誉,但我在生气之余发现了一个技术性的秘密,那就是所有的“伪本”都很简短。这也就是说,当代读者更愿意接受一个“简短版余秋雨”,伪造者们满足了这种心理,因此屡试不爽,形成气候。
    其实我也写过很多短篇散文。例如《文化苦旅》中好几篇并不长,《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的每一篇因匆匆写于路途,也长不了。但是很多读者都把它们看作几个庞大考察计划的片段,不认为是独立的短文。
    眼前这本书,把我历来写的很多独立短文收集在一起了,可供当代读者在繁忙的间隙里随意选读。
    在那篇自序中,我还交代了“短文”与“雨夜”的关系——
    我此生一直都在著述,不分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只不过,如果在深夜执笔时听到了雨声,则会惊喜地站起身来,到窗口伫立一会儿。深夜的雨,有一种古老而又辽阔的诗意,让我的思路突然变得鸿蒙而又滋润,于是,一个题目出现了。但这个题目又不能写长,因为一长就失去了诗意,而且那么美的雨声又不允许写作人闭目塞听,陷于文墨。因此,雨夜的文章大多不会琐细,不会枯燥,不会冗长。
    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从本书的文章之短,感受到夜,感受到雨,感受到万籁俱寂中淅淅沥沥的醒悟和微笑。
    由此可见,我特别喜欢这种写作状态,因此也格外珍惜这些短文。
    三
    《暮天归思》全书,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名为“生命支点”,也就是前面说过的本书主旨所在,共收入文章18篇。
    第二部分,总名为“万里入心”,凝结着我平生在旅途上的各种发现和感受,收入短文23篇。据统计,这一部分最受年轻读者喜欢,被各种杂志转载的比例也很高。
    第三部分,总名为“文史寻魂”,还是由几篇有关文化品相的提领性文字开头,然后选取千年中国文脉中最让我入心的一些亮点进行贴近,共收短文25篇。其中对古典作品的一些阐释,曾被《文典今译》引用。这一部分的有些内容,我试着在网上讲过,很受欢迎,甚至被称赞为“最简捷、最动人的中国文学史”。这肯定是说大了,但我听了还是高兴。
    三个部分加在一起,共六十几篇。在我的著作丛林中,这些文章所占的比例很小。人一上年纪,喜欢把玩一些体量短小的东西,但是最怕精气衰疲,文章更是如此。
    这个日子总会到来,我密切地监视着自己。但有时又自励自勉,因为大家都说如果以文章的气韵来反推文化年龄,我似乎还在健壮之年。当然,即便如此,也不应该多写了。既然已经出版了一本《暮天归思》,那就会想到在黄昏时分骑在牛背上回来的行者。已经走得够远,看得够多,那就早点休息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