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孙建江:“百年百篇”传承红色基因

http://www.newdu.com 2021-05-27 中国青年作家报 只恒文 参加讨论

    
    孙建江,学者、作家、出版人。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著有《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导论》《童话艺术空间论》等论著十余种,《美食家狩猎》《树上的风铃》等作品集四十余种。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国家级和全国性奖项三十余次。
    
    “中国儿童文学百年百篇”系列丛书
    《海滨的孩子》《我可不怕十三岁》《小巷木屐声》……一套以“百年百篇”为概念,遴选新文学运动开启(1917年)至今百年期间的短篇佳作,以波澜壮阔之姿,全面、客观、集中展示了中国儿童文学百年短篇艺术成就的“中国儿童文学百年百篇”系列丛书近日问世。这是一套情与魂能真正与中国孩子的心灵连接,提供有益于孩子成长的精神养分的丛书。
    整套书既有鲁迅、老舍、宗璞、任溶溶、曹文轩等文学大家,也有赵菱、吴洲星、孙玉虎、慈琪等青年作家,共集结了海峡两岸最具代表性的现当代儿童文学作家174位。
    分量厚重,篇篇经典,但篇幅却很轻巧,在这100年的佳作中,孩子还能读出中国文化孕育出的独有的文学发展脉络,许多作品契合孩子生活的回忆、环境,能引起更深层次的共鸣与思考。
    这些经典之作的挑选,都是各个领域的文学专家花了两年时间一点点“磨”出来的,从“百年百篇”中如何窥见百余年来中国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的发展演进,这些思想性、文学性与可读性兼备的作品,对孩子语文各方面综合素养的提升都有哪些帮助,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丛书总主编、著名作家孙建江先生。
    “儿童文学”这名称,始于“五四”
    记者:“儿童的文学”这一概念是何时明确提出的?它对于加快中国儿童文学由非自觉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的进程意义何在?
    孙建江: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适宜于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古已有之,一直存在。在中国,自觉意义上的儿童文学萌发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1917年,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启之年。这一年,胡适、陈独秀分别发表划时代雄文《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包括儿童文学在内的中国新文学无不受惠于随之开启的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洗礼。正如茅盾所说:“‘儿童文学’这名称,始于‘五四’时代。”
    中国儿童文学的自觉,首先源自对儿童的“发现”和重视。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之于推动中国现代文化的进程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鲁迅不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者,同时也是中国儿童文学卓越的建设者。鲁迅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他认为,儿童教育的问题,于我们民族的前途有着极大的关系。那些以封建伦理道德去规范儿童的蒙学读物,势必造成“孩子长大,不但失掉天真,还变得呆头呆脑”。
    1920年,周作人在一次题为《儿童的文学》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儿童的文学”概念(见《新青年》第8卷第4号,1920年12月)。他从“儿童的”和“文学的”这两个方面入手对儿童文学进行理论阐释,可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周作人强调“儿童的”文学,目的在于强调儿童需要文学。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儿童有自己“内外两面的生活”,与成人一样,儿童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既然如此,与成人一样,儿童也需要文学。
    如果说,在周作人之前的梁启超、孙毓修等人的有关儿童文学的意见,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种零散的、不经意的、非自觉的议论,那么,周作人有关儿童文学的意见,则无疑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研究了,他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儿童的文学”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后来逐渐简化为“儿童文学”)。这不能不说是周作人对前人的一个重要突破。
    由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有着较为坚实的理论依托,因而“儿童的文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很快赢得了人们的赞许和认同。1921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成立伊始,即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儿童文学运动”。除了周作人本人又发表了《儿童的书》《关于儿童的书》等文呼唤儿童文学外,叶圣陶于1921年在《晨报》上呼吁“希望今后的创作家多多为儿童创作些新的适合于儿童的文学”。严既澄于1921年在上海国语讲习所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教师作《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上之价值》演讲指出:“儿童文学,就是专为儿童用的文学”。
    “儿童的文学”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加快了中国儿童文学由非自觉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的进程。中国儿童文学进入了自己全新的时代。
    中国儿童文学,带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征
    记者:多年来,您一直在编中国儿童文学年度精选,是怎么想起编这样一套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文丛的?
    孙建江:多年前,与任溶溶先生聊天,他知道我一直在编中国儿童文学年度精选,就建议我编一套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文丛。任先生一直关心我鼓励我,这我是知道的,但他的这个建议我当时还真不敢贸然应允。过了几年,任先生见到我又提及这事,看来老人家是认真的。他知道我有顾虑,就特别说,编这样的文丛学识和眼界固然重要,但公允之心和务实精神更重要,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付出常人完全无法知晓的背后辛苦。他说,我看你蛮合适做这件事。这个时候,老人家已年逾九旬。自那以后,我开始认真考虑老人家的建议了。
    不久,我拿出了编选方案。我设想中的这套文丛,主体阅读对象定位于当代少儿读者,非纯史料钩沉,强调当代意识和史家眼光。随后,我向任溶溶、金波、海飞、高洪波四位权威报告请益,他们不仅均给予肯定,还欣然应允担任文丛的顾问。同时,我又邀吴然、凡夫、萧萍、张国龙、李学斌、胡丽娜、周胜南等作家学者担任分卷主编,亦获他们肯定和支持。
    本文丛分为“小说卷”“童话卷”“童诗卷”“非虚构卷”“寓言卷”和“幼儿文学卷”。各卷入选作品顺序按作者出生先后排列。由于本文丛规模庞大,前期规划中的“科幻卷”“戏剧卷”“理论卷”等未能同步推出,留待以后有机会和精力,再行续编吧。
    记者:为什么说20世纪对于中国儿童文学来说意义重大?这套丛书,也是对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大致脉络的一个梳理?
    孙建江:20世纪对于中国儿童文学来说,意义重大。这不仅仅因为自觉意义上的中国儿童文学产生于20世纪初,还因为20世纪是中国儿童文学从单一走向丰富,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全面发展的时代。由于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和20世纪末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这两次历史性的变革,使得中国儿童文学得以加快自身的全球化进程,并成为世界儿童文学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儿童文学受世界儿童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国儿童文学缺乏或没有自身的特点。由于中国儿童文学特殊的背景(古老的文化传统,新文化的历史抉择),中国儿童文学无论是初始的产生还是后来的发展,都无不带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征。这一鲜明的艺术特征,决定了中国儿童文学与世界儿童文学之间存在着一种互补关系。也就是说,中国儿童文学与世界儿童文学之间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相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在于,世界儿童文学的一些主要类别,在中国儿童文学中都有所呈现。不相同的地方在于,世界儿童文学的类别在中国儿童文学的格局中所占比重并不对等,有的差异还相当的大。
    中国儿童文学的独特性
    记者:为什么说中国儿童文学是教育型占主导地位?
    孙建江: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基本格局,概而言之,可做以下的表述,即:以教育型为主,以温情型、游戏型为辅,兼及其他类型。
    鲁迅曾说:“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1923年,叶圣陶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童话集《稻草人》,这本薄薄的童话集,为日后中国儿童文学的两个重要类型——教育型和温情型勾勒出了雏形。耐人寻味的是,叶圣陶这位非常注重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人,他最初创作的《小白船》等几篇童话却是典型的温情型作品。到了《稻草人》,深沉凝重取代了清丽柔美,严酷的现实取代了温存的幻想世界。这为后来的教育型作品开启了先河。1931年,叶圣陶出版第二本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则完全注重的是教化功能。叶圣陶创作的这一转变,尽管有诸多的原因,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乃是社会现实所致。这也表明中国儿童文学的独特性。
    中国是一个注重“诗教”、注重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的国度,对读者进行“诗教”,强调“文以载道”,这是历代文化人普遍遵循的一个原则。这一文化态势对中国儿童文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可以说中国儿童文学的每一个时期都拥有为数众多的教育型作品,教育型作品贯穿着整个百年中国儿童文学。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叶圣陶、郭沫若等的作品,三四十年代,有陈伯吹、贺宜等的作品,五六十年代有金近、鲁兵等的作品,八十年代至新世纪,有众多作家的这类作品。就百年中国的儿童文学状况言,注重教育型作品创作的作者队伍之庞大,教育型的作品涉及面(体裁、题材)之广,是注重其他类别创作的作者和他们的作品无法企及的。
    温情型作品的萌发与教育型作品的萌发保持了同步。但温情型作品在数量上明显少于教育型作品,而且温情型作品也没能始终贯穿于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各个时期。温情型作品曾在20世纪初的20年代和20世纪末的80年代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以冰心的《寄小读者》为代表。母爱和人格化了的大自然之爱是这一时期作品的突出特点。温情型作品的第二次高潮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时期,温情型作品有了全面(体裁、题材)的复苏和发展,产生过许多有影响的作家作品。如孙幼军、金波、曹文轩、张之路、程玮、秦文君、冰波等的作品。新世纪初,温情型作品也有不错的表现,出现了彭学军、汤素兰、汤汤等的作品。
    游戏型作品出现的时间稍晚,数量上也远不及教育型作品。中国游戏型作品的发轫,始于20世纪30年代张天翼的童话《大林和小林》等作品。张天翼的创作夸张、风趣,极具喜剧色彩,但其间的教化功能、讽刺意味也颇为明显。张天翼之后相当一段时间,此类作品几近绝迹。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方出现了任溶溶的《“没头脑”和“不高兴”》、包蕾的《猪八戒新传》,这类作品的数量并不多。比之张天翼,任溶溶、包蕾更强调作品的幽默特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游戏型作品创作的高潮,郑渊洁、周锐、葛冰、彭懿、高洪波等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
    这是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大致脉络。
    帮助小读者在人生的起步阶段积累起良好的人文素养
    记者:回望百年中国儿童文学,从强化政治引领,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方面,哪些作品给您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孙建江:中国儿童文学百年百篇,发生于中国,创作于中国,编选于中国,可以说是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在这些中国故事中,有不少作品本身就以“红色基因”和“艺术品质”兼备见长。像《雨来没有死》《三个铜板豆腐》《海滨的孩子》《镜子的故事》《奇异的红星》《小队长的苦恼》《帽子的秘密》《小伐木人的笔记》《十八双鞋》等作品,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记者:这套文丛时间跨度百年,您认为对当下少儿读者感受文字魅力,汲取创作营养,点燃文学梦想有着怎样的益处和帮助?
    孙建江:这套文丛是众多专家在百年的时间长河里,精心打捞、淘洗、比对、筛选出来的儿童文学精品。这些作品内容多姿多彩,体裁涉及小说、童话、童诗、非虚构、寓言和幼儿文学,艺术品质上乘,可谓优中选优。对当下少儿读者而言,这套文丛的益处和帮助至少有以下一些方面。以最少的时间领略百年时间长河里中国儿童文学的艺术魅力;适合少儿阅读的作品,读者针对性强;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各取所需;所有作品都是短篇,适宜学业压力繁重的少儿读者课余阅读;文丛中的不少作家作品多次入选了各种各样的中小学语文课本,本身就是写作的范文;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这套文丛会让小读者爱上文学,让小读者在人生的起步阶段积累起良好的人文素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