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述存偏颇 背景资料有误,改正过来就是了;但若为了维护某人在历史上崇高的形象,而刻意贬低其他人物至“配角”地位,那就不是可以轻易扳过来的、有政治意图的历史论述了。 杨衢云比孙文更早拥抱共和,却一直“妾身未明”,难免教人联想是这种“操作”下的牺牲品。蒋介石前妻陈洁如在她的回忆录提到一则轶事:蒋介石为取得一张杨衢云坐于中央、孙文站于后排的团体照,愿意付出100万元,原因是“如果给人看见我们堂堂中华民国国父竟居于随从的地位,那才真叫人难堪”。 一张照片犹容不下,何况白纸黑字的史书?冯自由在记述首次起义前,杨、孙两派争拗由谁担任兴中会会长一职时,就有维护和美化孙文之嫌——“总理不欲因此惹起党内纠纷,表示谦退,衢云由是当选”。在冯的笔下,两派争位,变成“孙总理”为顾全大局而让位给杨;就算冯氏不是刻意贬低杨,但这种说法,却已被不少史书直接挪用。 杨衢云也许不是个性情沉着的人,而且因为早殁,难以断定他是否一个优秀的革命领袖;但他对革命的付出,岂能被抹杀?期待更多研究香港历史的本地学者牵头,为杨衢云讨回一个“名份”。 延伸阅读 《革命逸史》(再版,全3册),冯自由著,(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 《十月围城》,潘丽琼、林喆改编,快乐书店,2009。 《一生难忘——孙中山在香港的求学与革命》,李金强著,香港孙中山纪念馆,2008。 《青山一发——从孙文崛起看大清日落》,陈舜臣著,许锡庆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革命先驱——基督徒与晚清中国革命的起源》,梁寿华著,宣道出版社,2007。 《杨衢云纪念特辑》,杨拔凡、杨兴安等著,杨衢云纪念特辑小组,2001。 《晚清七十年》(全5册),唐德刚著,(台北)远流出版社,1998。 《陈洁如回忆录》,陈洁如著,(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