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评《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如何对待自己民族的罪恶(2)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凤凰网读书综合 佚名 参加讨论

    总之,在这代战争的亲历者同时又是重建家园的承担者那里,他们享受“治外法权。”纳粹历史被“他在化”或“另在化”。个别纳粹分子被妖魔化,这些人仿佛不是德国人,甚至不是人,他们的恶是不可解释的。“把本来是自己的历史当做他人的另在加以治外法权化——战争和重建家园一代德国人形成自己历史认同的这种战略,是一种心理学战略。”(《社会记忆》第183-184页)
    第二阶段:道德上保持距离
    这是战后第一代德国人的态度。“战后第一代德国人,不得不在对自己的父辈进行分析批判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集体认同观念。”(《社会记忆》,第184页)这代人不是排斥、否定或者悬置大屠杀,而是把它“置入德国人的集体记忆之中”,把大屠杀当做了“建构德国人集体认同的(反面)根本事件”。“由于战后第一代德国人有意识地从反面同纳粹划清界限,遂使后者成了构成德国人自我认同的一个根本要素。”(185)
    但是这种认同方式在承认大屠杀历史的同时,却否定自己与之的任何联系,被称为“反自居作用”(相当于“划清界线”)。这个时候,大屠杀不再是一个和“我”的认同无关的另在,而是成为成为德国历史的一部分,成为“构成自我的一个根本要素”,失去了其超历史地位,“新德国就是针对这种历史来确定自己的历史地位的。”(《社会记忆》第185页)
    由于把纳粹大屠杀纳入了德国历史,这样就改变了德国人的集体认同观念。从德国历史的特殊性来看,这种历史就失去了自己作为有约束力的传统的特征。这就是说,人们不能再通过诉诸德国传统来建立自己的认同,因为这段所谓的历史或传统内在地包含了导致大屠杀的毒素,人们必须在传统之外重新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这就是普遍主义的价值:“传统被普遍主义的价值和规范取代了。这种普遍主义,成了建构德国人的新的自我理解的一个(积极的)根本因素。”(《社会记忆》,第185页)“正因为把纳粹主义纳入了德国人自我感知的视野,于是这种被回想的纳粹主义,便迫使新一代德国人在思想感情上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站到纳粹主义的对立面去。他们把自己定位在严格地超越了与纳粹主义有某种历史关系的位置上,否则,这种历史关系可能深入到他们的自我核心中去。”(《社会记忆》,第185页)。这些人是一些和大屠杀没有直接关系的人。他们的认同策略是:大屠杀是德国历史的一部分,但是我不是这个历史中人,也不认同这个历史。因此,这种认同策略的核心特点:把大屠杀这个“另在”放在了自己的“民族的过去”的位置上,同时又可以把自己从这个领域中排除出去,“吸纳”(承认大屠杀属于德国历史)与“排除”(我不属于这个历史)的奇特混合。这个自我脱离了德国历史的具体性。
    第三阶段:历史化和掌握
    第三个阶段的主角是战后第二代德国人,“彻底改变德国人自我认同的那种关键性的新要素,是敞开德国历史文化的大门,准备接纳与犯罪者的家庭关联。从德国人世代接替的链条着眼,这种家系关联乃是客观事实”(社会记忆,第186页)。
    包含了大屠杀的德国历史不是与我无关而是我在其中。“反面回想”。新一代德国人一方面与自己的父母这一辈分离开来,把所有德国人都纳入“德国人”的范畴,用“我们”来称呼大屠杀罪犯,把大屠杀说成是“我们的罪行”。“我们德国人组织和实施了大屠杀”:“今天,谁要是真想让自己从属于这个有着自己的悲剧和自己的全部历史的国家,谁要是认真而诚恳地理解自己身为德国人这个事实的话,他就必定会说,是我们把种族主义变成了种族大屠杀;是我们屠杀了大量犹太人;是我们在东部进行了灭绝人性的战争……这些罪行也是我们的耻辱,而不是德国这个抽象的国家的耻辱;不是‘德意志帝国’这个国家组织的耻辱,也不是别的德国人的耻辱——不,不是的,这是我们自己的耻辱;是我们自己犯下这些罪行的……今天,德国人的认同不是通过别的东西,而恰恰是通过我们都来自这个耻辱的时代这个事实得到定义的。”(《社会记忆》第188页)把自己放进历史就是把自己纳入反思的对象而不是享受“治外法权。”
    “客观给定的时代接替的家系链条,已经成了新的历史视角的一个结构性要素,而德国人正是从这个视角来形成自己的认同的”,这样,“德国人就开始把自己理解为一种历史变形(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的结果,在这种变形中,纳粹大屠杀的犯罪者,获益者或旁观者,都成为历史经验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了。”(《社会记忆》第188页)
    “在构成德国人的自我认同形态的那些事件的长链中,纳粹大屠杀似乎正在获得一种地位价值”。(《社会记忆》第188页)大屠杀仍然是负面的、对立的,但是“通过这种新的历史定位,纳粹时代和纳粹大屠杀这种另在,变成德国人的自我的一部分了。”(《社会记忆》第188-189页)
    我并不能和罪犯截然分开。这是因为难以摆脱的代际关系。不是把纳粹大屠杀这个反面消极的事件从德国人的自我理解中去除,而是“通过对自己历史的反面经验进行解释来掌握这种反面经验,并且还要带着它生活。”这样才能实现现在和过去的“正常化”以及代际关系的“正常化。”(《社会记忆》第189页)
    弗里德伦德尔说的好:“一个正常的社会,难道就是一个没有回忆和没有悲伤的社会吗?难道就是一个为了生活在当今和未来而不去正视过去的社会吗?”(社会记忆,第189页)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