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万花山:贵而真实的“亲善”力量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人民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姜贵增的散文集《万花山》(作家出版社出版),让读者真切而细腻的触摸到创作者的心跳以及呼吸,并在这真切的心音感召中,寻找到了——质朴中的丰厚——一种可贵而真实的“亲善”的力量。
    这种力量是一个书写者对事实世界观察与认知的姿态,这姿态既是光明磊落的生活本身,也是对待生活人事的坦诚胸怀。散文集以“我在其中”的亲和力和在场感触及世界,“我”是开端的承担者,“我”亦是结末的承担者。大美往往隐藏在平淡中,作者总是能够从凡俗的世事中发现光芒、发现奇迹、发现可以被繁复人生所承纳的洞见。
    柔软中的醇厚积淀,平实中的深度表达。对于故乡的指认,当代作家惯于“把名字写在云上”,常以浪子情结归乡,这乡情乡思就必然多了些氤氲的诗意,疏离中的亲近,抑或亲近中的疏离。而姜贵增散文,让故乡之思扎根在万花山的松岩之上,让故乡之情潜入到北河沟的深流之中,其生长,其走向,拒绝病态,拒绝疏离,以其韧性而柔软,厚重而深醇的真性情浸润心灵。无论是第一辑“忘不了的人”,还是第二辑“记得清的事”,都一如苦难童年中与母亲的“相依为命”:“母亲变得孤独了,幼小的我无法安慰母亲心灵的创伤,但我却成了母亲心里的唯一。”“相依为命”以及“心里的唯一”,何止母子亲情,在姜贵增笔下,故乡里的山水都具有着灵性,生生不息的村庄,以及乡亲,甚至小至“野韭菜花”、“一双竹筷”、“爱文和他的手”,都饱蘸着温暖的诉说:“我终于可以拿起笔来写下这庄严的‘父亲’二字”(《父亲》),“终于”两个字就像全文的楔子,牢牢的牵动了我们灵魂中全部的柔软;“她是我的母亲河,是我心中永不干涸的河”(《北河沟》)。爷爷、姐姐、纪五叔、常喜哥等等,情真而意美;我已然感受到了超越个体的人类情感的浓缩,并在不知不觉中就达成了与作者的沟通与默契。
    日常中的超越者,心灵中的乃大有容者。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然而,何为“惊异”?是否一惊一乍,关乎欲望与躁动?显然不是。“惊异”是静心、净心和经心之后的会心,是之后的发现,是之后的懂得,是之后的惊喜。姜贵增散文让我聆听了这一声“惊喜”。他因其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对故土乡亲的热爱,以充分贴近和肯定的把握,以浅显易懂、流畅生动的语言,围绕着素朴而又感人的亲情和友情,书写平凡生活的诗意,在素朴的温情中张扬人性。
    理不刻意已在,趣不刻意已存,“亲善”即是境界,“亲善”即是深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