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庞井君:把握时代精神,探索理论前沿——庞井君谈观察和思考当代文艺发展的五个理论维度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政协报 王小宁 参加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的重要讲话中,均提到文艺理论评论之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性。文艺评论引导文艺,推动精品,营造积极健康的创作环境,其重要性自不待言。那么当代文艺发展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和选择?研究文艺发展有哪些困惑和理论难题?文艺理论研究承载着怎样的时代使命?当代文艺评论如何因应时代构建话语体系?本刊本期专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主编、社会价值论专家庞井君先生。请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重转型带来的挑战
    学术周刊:庞先生,我想与您做一个交流,您认为研究当前文艺发展最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什么?
    庞井君:我也想把平时思考的问题与你做一个交流。先让我回忆一下我的学术之路。我是1982年初中毕业后上了师范,后来回到乡村教中小学,然后自学法律和哲学。1990年考上中央党校读哲学硕士。1993年我到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读博士,师从著名学者王锐生先生,研究社会价值论。社会价值论是社会历史理论和价值论的一个交叉领域,难度很大,但也很诱人,我在这个领域研究得比较早,20多年来一直没有中断。2001年我到广电总局工作,工作层面主要是研究传媒改革和文化发展。2014年我到文联后,便把以前传媒研究、社会价值论研究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和文学、摄影等业余爱好向文艺理论集中,结合文艺发展实践思考了一些问题,逐渐形成了几个不成熟的想法。
    你问的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角度的回答。我的出发点和看问题的理论框架还是社会价值论。我认为,有五个问题很重要,即:社会转型、高科技、市场经济、全球化、传统转换。
    学术周刊:您从社会历史理论而入文艺研究,对艺术的思考总能给人以深刻的社会观照,就请先谈谈社会转型对文艺发展和文艺理论的影响。
    庞井君:社会转型是我们研究当代社会所有问题要首先面对的一个现实框架和思维视角,脱离这个东西什么也说不清楚。当今时代,正处于一个千百年未遇的大变局之中。这个“大变局”是指世界结构的大变局、人类命运的大变局和社会历史形态的大变局。纵观人类进化史和世界发展史,当今时代的确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转折时期,人类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已经成了全世界思想家们思考的根本问题。中国是这个大变局、大格局中的一部分,有其时代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思考中国的事情要有这样一个大视野和参照系。
    中国社会转型有什么特殊性呢?我把它概括为三重转型或叫三个维度的转型,这是其他国家没有的。三个维度的转型纠缠在一起,问题就非常复杂,在文学艺术领域体现得也非常明显,是非、真假、对错、好坏搅和在一起,混沌一团,好像怎么说都不对,又怎么说都有道理,好像怎么做都可以,又怎么做都有问题。这和以前所有的时代都不一样,以前标准和尺度相对稳定,是线性的,现在是非线性的。在这三个转型中,最大的转型是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以1840年为标志开始向现代社会转变。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形态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在自我逻辑发展的推动下逐渐转型,近两百年过去了,我们还在这个转型之中,然而已到了快要实现最后突破和完成的时间了。只有从传统向现代这一个转型也还好办,关键是在这个大的社会转型里面,还交织和叠加着其他两个转型。一个是从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形态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形态的转型。改革开放后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变革了经济领域,也使总体的社会结构形态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应该说,这个转型也还是进行时。我们的市场经济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其他领域很多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状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现代社会形态不相适应。另一个就是现代性社会向后现代性社会的转型。中国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在有些发达地方,如几个大城市和东南沿海的一些发达地区,还有一些发展比较快的领域,我们已呈现了和世界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的某种程度的同步性和相似性。也就是在经历着从现代向后现代、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西方发达国家遇到的一些所谓后现代性的问题已有所涌现,而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相互影响。同一社会历史时空所展开的三重社会转型,使不同的价值尺度、发展方向、社会矛盾、思想观念、利益诉求搅和在一起,常常使我们置身于一种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夹缝”里。这在文艺中表现是很明显的。如果你去甘孜、玉树那些偏远地区,你讲后现代艺术,讲当代艺术,讲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很多人不理解。但如果你去北上广深这些地方,就会有很多人对后现代等新潮的艺术表示出理解和欣赏。所以说,我们今天来看中国艺术,有一个方式、角度和参照系问题。我想,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个自然历史过程,当代文艺发展和文艺理论的一些问题和中国社会的问题一样,从根本上说要靠推进三重转型来解决,要有历史感觉、包容理念和创造意识,最重要的是上下齐心构建面向未来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制度环境。
    电子视听成为文化主导
    学术周刊: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在互联网时代文学艺术会不会有所不同?
    庞井君:以互联网为典型代表的信息科技对文艺的影响是革命性的。互联网时代的文艺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我认为人们谈现象、谈问题、谈变化都很多了,谈本体、本质和规律很不够,研究得不深不透,显示了理论的匮乏和疲软,整体理论供给和思想供给严重不足。我认为要把这个问题放在历史坐标下来看。以传播符号和介质为标志,我把迄今为止的人类文化发展划分为非语言时代、听说时代、阅读时代和电子视听时代。在人类产生之后的几百万年,长时期处于不会说话的非语言文化时代。据科学家估算大概10万年前到20万前年之间,人类开始会说话了,于是有声语言取代体态语言成为最基本的文化符号和传播介质,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方式。几千年前文字产生后,人类进入阅读文化时代,文字成了最主要的文化媒介符号。广播电影电视和电子通信产生后,电子视听符号逐渐扩大了在文化格局中的影响。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宽带传输、移动传输、大数据计算技术普及,大规模、广泛性的视听符号制作、传输、存贮、接受和消费已经成为文化活动的常态,电子视听在人类文化中逐渐居于主导地位,文化视听时代到来了。我们现在谈互联网,是广义的“网”的概念,物联网、车联网、人联网、全网等各种网络形态日新月异,无处不在,无所不有,无所不能。在视听文化格局下,传统文化时代的艺术形态和艺术生产方式必然改变。现代艺术发展和艺术理论要研究和适应它,建构新的艺术生态和艺术形态。
    思考现实问题,关键是要看到现实的走向。互联网之后还会有什么发展?互联网等高科技对艺术有着深刻影响,我们的研究要真正站在理论和实践的最前沿。上个世纪英国思想家波普尔曾提出三个世界理论:一是客观物理世界;二是主观精神世界;三是文化符号世界。现在,以电子视听体系为主导,又有一个虚拟世界在形成。这是人类新的生存时空,也可叫第四世界。今天我们就生活在这四个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相互重叠、相对独立的世界中。今天的人在很多方面完全可能会比古人更高明、更有智慧些,因为我们又多了一个新的世界、新的时空。虚拟世界关涉到人类整体命运选择,对未来人类的意义应当从哲学高度深刻分析。
    文艺与市场间需有张力
    学术周刊:请谈谈市场经济对文化艺术发展的影响。
    庞井君:文化艺术被市场不断冲击,是不争的事实。在我看来,主要和两个东西冲突:一是和文化的品格冲突,二是和传统的文化体制冲突。难题在于,我们既不能只要市场,只按照经济的方式去发展文化艺术,也不能固守传统社会形态下的艺术法则和艺术生态,而不放眼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现代社会,大部分艺术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离开市场体系的支持几乎是寸步难行。我们需要根据中国的情况,借鉴西方的有益经验,在文化艺术和市场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加大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力度,推动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文艺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环境。我们既要有艺术的市场,也要有市场的艺术。大的方向就是这样,问题很复杂,但经过努力应该可以做到。
    以深远眼光看待全球化
    学术周刊:全球化,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在于全球文化格局和文化市场的形成,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我们都已经处于这样一种文化态势之中了。请谈谈全球化对文艺的影响。
    庞井君: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必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展开,这已成为共识。核心问题是如何面对和解决“古今中西”的冲突与融合问题。争论已经很多了,各有各的说法。我个人认为,看事情要有未来眼光、人类视野和历史感觉,文学艺术家目光应该再深远、再广大一些。这是一个认识论和价值论问题。
    我写过一篇文章,谈到在全球化时代,未来中国文化发展应有三个价值追求:一是追求古雅清新,这是文化的精神气质。中国的历史很长,好东西很多,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个传统要绵延下去,所以要古雅。同时,传统文化还要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要清新,要像春风一样,给人以清新之气。很多艺术家说做到这个很难,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是一种价值向度,具体到某一艺术家在某一方面做得好也可以。二是要自由自然,这是价值内核。人的本质是自由自然的存在。自由价值和自然价值是所有文明、所有民族的最高生命理想、文化理想和艺术理想,渗透到人类全部历史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她们的实现程度可以作为我们评价社会进步和人生幸福的根本标准。但是,历史地看,人类对自由自然这两种基本价值的追求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阶段是不平衡、不同步的,表现形式也大不一样。中西方文化走过了明显不同的道路。大体上说,西方文化侧重于自由价值,中国文化侧重于自然价值。中国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尊崇自然,主张道法自然、自然而然,这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有独特的优势,值得发扬。三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一直是中国人所崇尚的一个基本文化原则。今天,这个古老的智慧与现代包容、交往、公共、多样性、生态等理念融汇在一起,赢得了更加广泛的认同和更大范围的运用。从社会价值论角度分析,世界上有多少个人和人的集合形态,便有多少个价值主体;有多少个价值主体便有多少个具有“元“和“一”特性的价值体系。在复杂的价值互动中,每一个主体价值最大化的路径既不是泯灭自我,也不是扼杀他人,而是与他人“和而不同”。这样,每一个主体因“和”而与他人融洽共生,因“和”而使自身得到丰富和发展;每一个主体因坚守了个性、维护了“不同”而确立了自我价值,赢得了与众不同的创造力、生命力和表现力。文化是价值的表达。文化的多元异质结构是文化创造和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要保持文化的发展、繁荣、竞争和创造,就必须维护“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生态格局。这一点对全人类如此,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群体如此,对每一个个体仍然是如此。随着世界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和文化科技化进程的加快,个体跨族群、跨地域、跨时空学习和接受文化的条件越来越便捷,个体在文化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文化的主体日益由原来的国家、民族、群体向个体演进,由文化精英向普通民众演进。以网络为基本模式的传播格局的出现,为个体文化的创造、传播和消费创设了越来越广阔的平台、渠道和空间。每个人的自由个性日益在文化上得到充分地实现。在这样一种新的文化格局下,“和而不同”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将更加深远和广阔。可以说,和而不同、和而相通、和而相融将成为未来人类文化生态建构的基本原则。
    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学术周刊:五个问题中,还有一个传统文化问题,请您谈谈。
    庞井君:传统文化之于文艺,我以为主要是一个创造性转化的问题。文化传承在今天不应该是表面的延续和原有形态的简单继续,而是要把积淀传统文化形态中的优质部分择取出来以现代性的转化,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新型文化形态对接融合,从而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创造性转化的具体条件、途径、形式和机制,营造有利于转换的文化生态环境。比如,传统文化主要是以文字作为基本符号记载和存储的,在视听文化时代,应该面对虚拟世界生成这一大的文化背景,加以视听化的转换。现在,我们不大可能在传统诗词这一艺术形态框架内创造出超过唐诗宋词艺术水平的作品,互联网、电子视听艺术、数字艺术、虚拟艺术、融合艺术等向我们展示另一种诱人的前景,我们要去的地方一定在未来,在远方,而不是在脚下、在过去。我们需要新的艺术高峰,不是旧的高峰的再次隆起。我们可以打个比方,电视剧就是视听版的长篇小说,纪录片就是视听版的学术论文,电影就是视听版的短篇小说,短视频、微电影就是视听版的小品文。一个新的文化时代到来总会引起人们的恐慌、疑虑、抵制、不适,这是必然现象,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往前走,没有回头路可走。从历史上看,新的文化形态从来也没有完全取代和消灭旧的形态,而是把旧的纳入其中,新的带着旧的形态中有生命力的东西一起往前走,不适应的会适应起来,不完善的会逐步完善起来。比如原始人所惯常使用的体态语言、表情语言仍然是我们今天重要的交流手段。
    学术周刊:谢谢庞先生在这五个方面的精彩阐释。最后还想问一个问题,就是对于一个多重维度叠加,新旧价值交错的转型,但又生机无限的时代,文艺评论的话语应如何营造?
    庞井君:我认为,一是文艺评论家要做到学者、作者、读者“三者统一”,学术、艺术、技术“三术融合”。我们这方面缺失很多,很不适应文艺评论的新形势。二是要充分学习消化已有的文艺理论资源,让我们的理论思维往人类精神最深处走,构建坚实深刻的理论框架。否则很容易混同于大众文化意义上的“评论文艺”。对于西方理论应该辩证地看,一方面不能机械对待,觉得西方什么都高明;另一方面也要承认,在一些方面西方学术研究走在我们的前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三是要注重话语风格的创新和品质的提升。中国古典文论的话语方式是有优势的,可以与西方文论形成互补,而不是相互对立和取代。当代文艺评论还需要增加古雅清新的东西,要具有艺术家一下子就能直击核心、把握问题要害的能力。四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必须要考虑到视听文化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新语言形态和表达方式。能够看到并面对以上问题,需要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而当你具有强大创造力的时候,你的思想体系很坚实的时候,你对未来充满期望的时候,你才能拥有真正的文化自信和艺术自信。我想,当代文艺评论需要这样的自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