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旧唐书》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点。一、底本的选择。据我了解,复旦最初的整理是以百衲本为底本,当年的工作本还在我手里,全部用朱笔点在原书上,已经标点过半,连付排时的空行、退格标记也都做了。怎么改用岑氏惧盈斋本作为底本的,具体过程还有待调查,估计是与中华书局负责全史点校者的意见有关。从近年出版的《陈乃乾文集》、《赵守俨文存》来看,中华书局为二十四史点校出力甚多的陈、赵二位先生,对岑建功《旧唐书校勘记》都有很高的评价,赵先生1988年还曾发表《扬州学派的重要校勘成果——〈旧唐书校勘记〉》长文予以介绍。我想,底本的改变是与他们的意见有关的(陈1971年去世,没有参与第三阶段工作)。复旦因为要服从工作总体规划,只好把过去的工作全部推倒重来,用惧盈斋本作为底本重新校点。这个过程是过去外界不太了解的。《旧唐书》由于历史上不太受重视,版本上可供选择的余地很小,现在保存的南宋绍兴浙本残本到明代的闻人本,都是在一个版本系统中,而百衲本《旧唐书》则是根据宋浙本残卷配以闻人本影印。改换底本的考虑,可能是因为宋、明本版刻误字较多,当时认为惧盈斋本在校勘上是花了力气的,便于利用清人的成绩,也减少因版刻误字而出校勘记的数量。现在学者经过对《旧唐书》文本的比较,认为岑氏惧盈斋本并没有充分吸取《旧唐书校勘记》的成果,倒是沿袭了殿本的许多错误,如此看来,用岑本做底本就值得斟酌了。就当年的工作来说,对底本的要求远没有现在这样严格规范,比如《汉书》是用《汉书补注》作底本,现在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各本均有利弊,选择也各有成立的理由。我们可以说,当时学者对底本的认识远没有现在深刻,近人也没有必要以现代学术达到的精密度来要求前贤。此次修订在底本选择上,在充分吸收学界研究的基础上,几经斟酌,改用百衲本。 二、校勘记部分太略,有些校勘记出的不太适当,例如《旧唐书·李白传》李白山东人一条。关于这个问题过去批评的比较多,前年在北京香山饭店开第一次工作会议,大家对这个问题有比较充分的讨论,中华书局的一些老编辑如傅璇琮、张忱石、许逸民先生和当年参加整理工作的陈允吉先生等都作了发言,澄清了一些情况,基本消除了误解。当年《旧唐书》做的校点长编,因为此次修订的需要,中华书局复制给我们。我们惊讶地发现,当时校点的工作做得很扎实,发现的问题很多,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准。但这些工作在最后正式出版时很多没有得到反映。这和当时的政治气候有关,当时要反对资产阶级繁琐考证,因此确立的原则是不改不校,尽量简洁,采取不主一本的方式,很多校记都没有被采纳。参加点校的先生曾告诉我,当时还是很怕犯政治错误。所以说目前点校本反映的情况和实际工作达到的高度并不是一回事。 《旧五代史》本身情况比较特殊,它是“二十四史”里唯一一部辑佚书,并非原本,是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馆臣邵晋涵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对《旧五代史》的研究在六十年代之前无疑是陈垣先生贡献最大。他的《旧五代史辑本发覆》总结出清人因民族原因有意删改薛史原文的十类情形,删改的地方主要是为防止和消灭汉人的民族思想。他早年还有以《册府元龟》校勘《旧五代史》的计划。六十年代初,他接手整理《旧五代史》时,曾有一个初步计划,其中谈到六点,包括引书卷数问题、附注问题、卷末考证问题、刘本多误问题、译名问题、补辑问题,但没有谈讳改问题。他的研究水平很高,但个人研究和文本整理不是一回事,在旧本基础上整理和据现有文献重新辑录也不是一回事。我想,陈垣先生无疑对此是有清晰认识的。陈垣先生的整理稿,后来转到复旦供点校时候参考,但目前原稿已经找不到了,当时整理的校勘长编保存下来的也很少,所以我们对于《旧五代史》点校前后的情况知道不多。清人辑本的篡改处讳改与否,复旦整理组的意见与陈垣先生的看法是否有差别,至少现在还没有反证的材料。几年前我做了新辑本,更确认此一问题的复杂性:《册府元龟》所录包括五代实录和《旧五代史》,存文也无法覆盖全部的清辑本,对清人的讳改只能改回一部分,无法全部完成。当年采用一律不回改,是明智的选择,本次修订也将延续旧例,请学者理解。对于至于清人的辑录不完整处,当年本系胡裕树先生做过补辑,但没有采用,原稿也不知道是否还在。 您治《旧五代史》的成就有目共睹,此次负责修订《旧五代史》,会采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吗? 陈尚君:学界通行的权威文本的整理和个人学术研究不是一件事。我个人做的《旧五代史新辑会证》是一个新的辑本,我的努力在几个方面很有收获,一是佚文的辑录较清人完备,二是史文的校订比清人精致,三是对五代实录的网罗大体周备,四是对史实的追索更为翔实。当然这是我个人的工作。现在说二十四史是乾隆皇帝认定的文本,因此本次修订《旧五代史》,只能在清辑本基础上展开。具体说,有关清人篡改的文字,一般都不作回改;凡涉及《永乐大典》今本尚存的,在校记中会有适当的交代,但尽量不改动原文。清辑本误辑、漏辑的文字情况比较多,我们会作适当的校订,在校勘记中有所说明。 当年整理“二十四史”是举全国之力,集中了所有的顶尖学者,资源使用上也有极大的自由。现在修订在人力物力上还能达到当年的盛况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