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冯珠娣 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年3月/18.0/平装
近年来,世界人文学界燃起了“评论日常生活”的热情。从法国年鉴学派菲利浦·阿利埃斯与乔治·杜比主编的《私人生活史》系列,到陈存仁的《银元时代生活史》等,也包括国内张鸣、赵焰、伍立杨、雷颐诸先生对晚清民初多侧面的生活记录,这表明日常生活实践虽然平静如水,却能引起“百家争鸣”,而且生活的世俗形式虽然在各种社会中表现各异,但对其进行评论,能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类最看重的价值与生存时空的具体形式之间的关系。相较于历史书写者通常采取的宏大叙事,作为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世俗生活介入的层面可能更低更琐碎更底层化,却因此可能更真实更广泛更大众化。
《饕餮之欲:当代中国的食与色》系芝加哥大学人类学教授冯珠娣所著。覆盖全书的大多数论题,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耳熟能详。雷锋和杜晚香、药膳和性文化、养生以及中医的“虚”和“实”——这一切在当代中国都毋庸赘言,但毫无疑问它们又是研究世俗生活绕不开的话题。标题中“饕餮之欲”的“欲”,包括两个层面,即“欲”与“非欲”的对掐,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苦行主义与市场经济的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冲突、演变,构成了20世纪70至90年代中国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基本内涵。所谓“欲”,孟子门徒告子那句“食色,性也”已做出了高度概括,数千年后仍旧如此;所谓“非欲”,即“清心寡欲”,不管打着养生幌子或其他政治需要,它亦成为二十年中国精神舞台另一种面目。两种思想面目的交锋,暗流汹涌,东风和西风各占山头,彼此分离、斗殴又渐渐融合,带给冯珠娣巨大的惊喜——当年的情势之于后人,或许如看冷笑话,置身彼情彼境者,那几十年则代表着他们的青春岁月。
书中,作者对那些可以作为民族志文本的素材,比如通俗小说和电影、广告、医学典籍、大众健康指南、评论文章及其他媒体产物——“所有可阅读的东西”,将其风格界限进行扩增和模糊化,寻找其中的个体差异和共同的世俗幻想。它们集体构成了一种社会化的“身体”。在“吃”的部类中,作者从吃的政治性谈到中国独有的药膳,即归于身体——溢香的世俗载体,药膳既是味觉的语言和体验的具体反映,也是实践中的中医逻辑的内在体现。这当然是吃的基本层次。冯珠娣在此后引出“精神会餐”,用鲜活的事实和数据攫取中国的饥饿简史,以歌剧《白毛女》和小说《芙蓉镇》为例,表达出中国人意识中的两极:牢记苦难与精神会餐。显然,这构成了一对新的矛盾,香喷喷的幻觉总是那么诱人,爱吃之本性总是格外强烈,但现实总是如此物质缺乏。于是意识两极继续分化,一方面是许多人寻求身体的盛宴,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精神苦修以超越需求。第二部分“欲:体现的伦理”,首先选择了丁玲1978年出版的小说《杜晚香》,性征模糊、创造着集体主义的纯粹快乐的杜晚香,正显示了一种压抑的或说被小说家根据时代需要特意遮蔽的性伦理,直到1980年代张洁出版《爱,是不能忘记的》,才开始有对真实的性和婚姻的探索性描写。80年代中期,中国的大街小巷出现了大批具有性启蒙性质的书刊、光盘、诊所、讲座,“性”变成一种赤裸裸的事实,以“肉体”而不仅是“身体”的形式来表达“身体”的觉醒和觉悟,逐渐成长为泛娱乐文化链条的重要环节。
借助这本类似田野调查的书,我们可以以一种心存感激的视角重新审视日渐消失的身体,如果能从中获取对“身体”的正确认识,则为至幸。遗憾的是,这本书的翻译够糟糕,使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面对那些本来有趣却被译得很糟的文字,表达无言的愤怒和蔑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