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马克思研究史上的一颗明珠——读萧灼基《马克思传》(3)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凤凰网读书 佚名 参加讨论

    《马克思传》的创作中整体体现出创新性。
    第一,《马克思传》结构构建科学、独特、新颖。整体结构创新,打破了已往传记的结构模式。全书13章。从创意的特色上看,“它以马克思生平历史为纬,以重大历史文献为经,二者彼此交织,浑为一体”。从篇幅上看,第八章和第九章约占全书的1/6,从作者耗费的巨大劳动看,这两章的写作却占全书所耗精力的一半。
    作者创造性地总结了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结构处理上时时都遵循的三个“如何”(《马克思传》,318页)的原则,又创造性地运用此三个“如何”的原则撰写了《马克思传》,将四卷3 000多页的《资本论》只浓缩为28页书稿,全面、系统、科学、精练地概括了《资本论》的观点。语言简练,化深奥为通俗。作者忠实原著,突出精华,言简意赅,层层深入,对范畴、原理、规律的含义、内在的逻辑关联,特别的条理周密,表现其对马克思经济学说的融会贯通。
    第二,传与论同步,书写人物生平事业的同时阐述他同时期的思想理论,多种文体并用,既有文艺描写,也有历史分析,又有理论概括。例如,1847年8月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参加区部活动,开展共产主义宣传。8月底成立德意志工人协会,从12月下旬开始在协会作多次政治经济学讲演,后来集成《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马克思离开巴黎,1850年6月被获准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图书馆阅读与写作,马克思写下24本《伦敦笔记》,其中凝练成若干经济学理论观点。1857年马克思在处境异常困难的条件下,还坚持每天多半工作到早晨4点钟,写成一部《经济学手稿(1857—1858)》,第一次对劳动价值论作出较完整的阐述。在将读者引入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生动、形象地了解认识马克思生平事业的同时,引人入胜地、生动而有效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第三,论与史结合——对《资本论》这部“完整的艺术品”专题研究与马克思的《资本论》创造史的阐述相结合。《马克思传》把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形成,同《资本论》创作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起来。萧灼基教授独树一帜,把《资本论》创作史划分为三个阶段:⑴1843—1849年是创作《资本论》的准备阶段,马克思经济学说基本形成;⑵1850—1865年,写作《资本论》三部手稿,马克思经济学说基本建立;⑶1866—1883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是马克思经济学说广泛传播阶段。作者的历史分期,不同于列昂捷也夫的划分,也有别于国内学者孙开镛等的划分,堪称一次新发现,是一重大突破。
    第四,每个理论概括都有创新。作者不是简单地复述《资本论》的现成论断,而是着重考究论断中深邃的内涵。介绍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的内容,用“商品二重论、劳动二重论、货币资本论、资本本质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论、无产阶级贫困化论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论”等“八论”,就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正文798页的高深难懂的理论原理简明准确地介绍给读者了。介绍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保持着上述的写作风格,以“生产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形式、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等六条纲目,完整精确地廓清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正文562页篇幅的全部精华。把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核心内容概述为“利润论、生产价格论、商业资本论、借贷资本论、级差地租论、绝对地租论”等“六论”,非常清晰地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正文对1 002页巨大篇幅的所有理论原理。同样,对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的三个分册的内容逐一认真地评介,指明这是一部“理论批判与创新完美结合的卓越著作”。
    萧灼基教授以惊人超凡的毅力,呕心沥血50年完成的《马克思传》,堪称撰著《马克思传》的中国第一人。能够构筑成这部精品,绝非轻而易举,是由多种重要因素耦合的结果。首要因素是作者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伟人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他从青年学生时代起,每天清晨坚持饭前书写三千字文稿,立志“把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作为终生任务”。在半个世纪漫长的岁月里,不论风云如何变幻,也不论他的教学科研、社会工作如何繁重、生活的艰苦和病痛都丝毫没有动摇过他的夙志。其次,是他的睿智和勤奋执著。萧灼基教授以顽强的毅力通读了巨帙厚著的50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阅读了列宁相关著作和国内外有关文献数十部篇,他在精细审视鉴别的条件下吸纳可资采用的观点和素材。他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达到痴迷的程度、甚至“文革”期间在牛棚中,他还强烈要求并获准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书。第三,他万里跋涉到欧洲,到马克思曾经学习、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作实地考察。尽可能寻找马克思遗留下来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历史性文化资源,为撰写传记积淀下珍贵的思想材料和新鲜感悟。第四,他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践履马克思主义。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的鲜明价值判断:“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中国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价值。”他一方面,竭尽全力为之提供智力支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他认为,改革开放后,《资本论》研究的重点应该有所变化,必须把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规律提到突出的地位。他以《资本论》第三卷关于借贷资本的原理为指导,于1981年发表了《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1989年和1991年相继发表了对改革开放具有深刻意义的《商品经济是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等创新性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勇于回应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理论等的挑战。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以后,国内某些人有意无意地贬低乃至丢掉“老祖宗”阐明的科学理论,例如,有的人片面强调劳动力是生产要素,而对劳动力更是创造价值与剩余价值的源泉避而不谈,实质上就是要用“生产要素”论替代劳动价值论,进而把我国现阶段收入差别的扩大,简单地归结为“生产要素占有的不均衡”,不正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剥削的事实。他在实践中深切感受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进一步坚定了“写一部中国人自己的《马克思传》”的信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