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总导言》写于1857年8月末,是《经济学手稿(1857—1858)》,是《资本一般》的导言,也是整个经济学体系的总的导言。就基本内容看,⑴《导言》第一次详尽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不是“生产一般”或“一般生产”,而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生产方式。《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阶段或某一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必须研究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联系。社会生产过程是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⑵《导言》第一次精辟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叙述方法有别于研究方法。科学的叙述方法,必须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的抽象范畴出发,逐步上升到复杂的具体的规定;研究方法“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简言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叙述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整个政治经济研究全过程是: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是逻辑发展与历史进程的统一。萧灼基教授进一步提出:“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指逻辑反映历史过程的趋势。由于历史的发展是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常常是曲折和跳跃式的,历史的发展规律往往是通过许多个别的偶然的历史事件表现出来,因此,逻辑的叙述不能处处追随历史的足迹。”《总导言》“精辟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 。在处理马克思生平事业历史过程和重要历史文献关系上,恰到好处地兼顾了这两个方面。坚持逻辑发展与历史进程的一致性,但又不完全机械地依照时间顺序,有时把内容相关的事件、文献和马克思的活动,适当集结在一起,从而使重点突出,叙述更富有说服力、吸引力。 在《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第一次科学表述》一节中,《马克思传》写道,1859年马克思在德国柏林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表述了对社会关系具有重大意义的经济学观点。有重大意义的经济学观点是指:⑴包括货币理论在内的科学劳动价值论(商品二重性、劳动二重性及其二者的关系);⑵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的货币理论。货币不是物,是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一定的社会关系;⑶阐述了唯物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指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在它的胚胎里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已经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第一次科学表述,意义非常重大:商品、货币原理为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之一。 《资本论》第二部手稿,是马克思从1861年8月至1863年7月写成的一部新的经济学手稿。它包括23册1 472页,200个印张。在这部手稿中:⑴马克思系统论述了劳动力商品学说(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二重性、劳动力价值由生产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劳动力与工资的关系);⑴资本主义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形式;⑶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隶属和实际上隶属;⑷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资本论》第二卷有关内容)和资本的具体形式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论》第三卷大部分内容)。这部手稿研究了《资本论》理论部分和历史部分所有主要问题,找到了阐述这一复杂理论的严整结构和科学形式,在《资本论》创作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本论》第三部手稿(1863年8月至1867年9月),包括《资本论》理论部分的三大卷手稿,是马克思出版《资本论》的最后准备工作。《马克思传》用七页的篇幅,用翔实的材料,概括了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和第三卷(《两个过程的统一或资本的利润、利息》)手稿的全貌。这份第一次从总的联系中考察了全部资本主义生产,完全驳倒了全部官方的资产阶级经济学。于1867年,马克思已经完成了《资本论》全部问题的研究,建立了严整的《资本论》体系。作者指出:“第三部手稿篇幅巨大,内容丰富,理论上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在《资本论》创作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作者在《马克思传》第九章开头,以显著的位置、较多的文字从五个方面探索了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研究政治经济学和撰写《资本论》的动因:其一,为了捍卫“政治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劳苦大众的利益”,反对封建贵族和土地所有者对广大农民的盘剥。其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牢固的基础。其三,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运动规律,使人们透过资本主义的表面现象,揭示其内在本质,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阐明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灭亡的规律。其四,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为无产阶级政党获得科学上的胜利,只有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才能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只有从理论上批判为资本主义辩护的论调,才能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扫清道路。其五,为了指导“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作者总结以上“五为”,动情地指出,马克思“并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兴趣,也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萧灼基教授以马克思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严谨刻苦的研究创作精神、顽强的毅力、高尚的人格为人们树立人生事业的楷模。在《马克思传》中多次讲到马克思带着病痛撰写手稿,他在“长期营养不良、夜间紧张工作,病痛复发严重,差一点送了命的情况下对《资本论》第一卷进行修改和润色”,“他对写作抱着极端严肃认真的态度,他对自己的著作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并且在全部著作没有完成之前,决不把任何一部分先行发表”。马克思纵然博学多闻,才高八斗,但如果没有锲而不舍、坚韧不拔、勇攀科学高峰的毅力,是绝不会建造起科学大厦《资本论》的。试想,在学术理论界有多少人能够为完成一部著作花费40年时间,研读1 500种以上书籍,并对70多位经济学家的著作作过详细摘要?正如作者所说,马克思的成功“除了马克思罕见的天才条件以外,主要是靠非凡的勤奋获得的”。《马克思传》是学习《资本论》的最佳教材,对提高干部队伍、理论队伍、青年一代的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初读《马克思传》第八章和第九章的内容,使我们感到耳目一新,赞叹不已。我们在几十年的理论经济学教育与科研生涯中,曾阅读过弗·梅林的《马克思传》、保尔·拉法格的《回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列昂捷也夫著的《马克思的资本论》、王亚南著的《〈资本论〉研究》、郭大力的《关于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健行、郭健严的《〈资本论〉创作史》等,这些都对《资本论》的创作过程、结构体系和内容作过研究和阐述,对我们学习理解马克思《资本论》的创立经过、结构和内容,有不少指导和启迪。这些研究成果同萧灼基教授的《马克思传》第八章也有某些相同或相近之处,但相对而论,萧灼基教授撰著的第八章内容更加充实,创新性更显著,特点更突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