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毁灭的种子》:缺乏改革意愿蒋介石垮台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南方都市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9)
    

维舟
    □自由撰稿人,上海
    内因决定外因
    对前代政权的崩溃原因作反复总结并引为殷鉴,向来是中国史上一个悠久的传统———正是秦隋两朝短命的统治所蕴含的深刻教训,才开创了汉唐的辉煌。六十年前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全面崩溃,则是一个最新的事例,对它的深入检讨,可能永远也不为过,因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这一大败局都将体现为不同意义,从而提供相应的警示。
    1946年国共内战全面爆发时,毛泽东曾提出五年内彻底打败国民党政权的时间表———然而南京政府实际崩溃的时间比他预想的还要提早两年。这个拥有四百万军队的政权,竟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溃败,一直是困扰许多当事人和历史学家的巨大疑问。在美国曾激起“谁失去了中国”的长期争论,并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将原因归咎于“内部的亲共分子”,而国民党则有一部分指责美国对自己援助不力———在易劳逸看来,这些外因都不是决定性的,根本的深层因素仍是其内因,它们才构成了“毁灭的种子”;用毛泽东的话说,内因决定外因。
    要讨论这些败因,易劳逸无疑是最有资格作出判断的学者之一,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他负责撰写的两个章节中,他已经展现了自己对1927年至1945年之间国民政府的深刻了解。对于南京政府的迅速垮台,他放弃了美国最流行的意识形态解释和史迪威神话(这一指责过多地要求蒋介石为失败负责),而代之以对中国政治局势和社会的全面观察,因此他在更深入地解释了深层的结构性原因的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失败的不可避免。
    在《毁灭的种子》中,主要章节的设置显示了作者的讨论重点: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和对抗、农村状况的恶化、国民党本身的内斗和腐化、军队战斗力的下降、以及通货膨胀带来的经济崩溃。在这五个主要原因中,他没有简单地谴责某几个人,而是用史实和数字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国民党政府在其真正崩溃之前,早已积重难返,既没有多少时间留给它做全面改革,而它自身也缺乏改革的意愿和组织能力。
    问题的根子在于“组织”
    虽然在二战中惨胜,但1945年中国的虚弱程度并不亚于德日这两个战败国。国民政府自1927年上台后从来没有真正统一过全中国,与地方势力的互动复杂微妙,彼此充满猜疑和戒备,整个社会的统合不过是个表面上的假象。作者以云南的龙云和滇军为例,指出当时中央不顾一切压倒和控制地方的努力,结果反而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重庆委任的官员对待云南犹如收复敌占区,放任镇压知识分子导致他们离心,而滇军的怨恨使得他们在东北临阵倒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