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简史》:质疑中世纪拜占庭帝国的衰退 公元285年,罗马皇帝戴克里先把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公元324年,在帝国内部争斗中,君士坦丁在拜占庭附近战胜了李锡尼,完成了对帝国剩余部分的征服。拜占庭原本是一个小镇的名字,在这之后,君士坦丁把拜占庭扩建,作为“新罗马”的首都,又称为君士坦丁堡。到公元5世纪时,君士坦丁堡成为帝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但是因为“君士坦丁堡帝国”的名字听起来并不优雅,学者们最终将其定名为“拜占庭帝国”。 ![]() 拜占庭帝国因其颓废而长期声名狼藉。著名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作者吉本,就因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基督教社会而对其蔑视。在像吉本那样接受过古典教育的人眼中,拜占庭像是一个落魄的希腊与罗马的杂种儿,不仅丢失了罗马城,还说着拙劣的希腊语,它存在的整个中世纪是一个黑暗和野蛮的时代。然而无论吉本本人还是其他人都未对他们的这种偏见加以严密论证。沃伦·特里高德提出,尽管拜占庭的历史部分地显示出这的确是一个相对黑暗的时代,但拜占庭文化却总是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文化。首先,在古代和中世纪,衡量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好指标是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越多,从事城市特有的工作的人就会越多,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城市具有孕育和推动文明的活力。从6世纪到8世纪的西欧发生过大规模的城市衰退,考古学和文学上的证据表明拜占庭帝国和西欧都存在过黑暗期,但是对城市萎缩和文化衰退方面的测量结果证明拜占庭帝国的黑暗程度比西欧要轻微很多,但有些人故意夸大拜占庭帝国的黑暗期而缩小西欧的黑暗期。其次,在国家的层面上,衡量一个国家发展还是衰退最明显的办法就是看国家版图的扩大还是缩小。包括西罗马在内的拜占庭帝国版图千年走势线是往下降的,不过也有重要的例外时期,甚至包括数百年连续上升的时期。在450年到550年之间,拜占庭的版图几乎扩大了一倍;虽然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中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但拜占庭从750年到1050年增加了一倍以上的领土,这个时段的后期,其版图实际上要比六百年前还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