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GE到摩托罗拉,从IBM到微软,从通用汽车到丰田……商业界永恒不变的22条基本定律,每一条都隐含着这些声名显赫的企业成败兴衰的经验与教训,每一条都价值千金。正因如此,《22条商规》一经出版,即登上全美各大商业图书畅销榜榜首之位,为众多美国企业家所推崇,被誉为企业CEO“最怕竞争对手读到的奇书”,无数美国企业从中受益。 但是让我们遗憾的是,此书虽在1993年即已出版,却长期被中国企业界所忽视。 1994年,当春兰以53亿元的销售额、6亿元的净利润位居中国空调第一、全球空调七强的时候,格力仅仅以6亿元的销售额居行业十名之外。从1995年开始,春兰集团基于“单一的空调企业未来无法生存”的判断进行了大规模的品牌延伸,从空调领域走进了摩托车、汽车、重机设备、太阳能电池等领域,而格力则持续专注于空调领域 (聚焦定律)。到2007年,格力已经以380亿的销售额占有中国国内空调市场超过30%的份额,整体规模位居全球第一,而春兰年报却披露了4亿元的亏损,并因连续三年巨额亏损被迫停牌。 2001年杨元庆出任联想CEO时提出了5年将联想做到500亿的目标,为此,联想开始延伸进入手机等领域。2004年,联想在三年规划到期之时宣布,除电脑以外的业务全面出现亏损,柳传志公开检讨,并宣布新三年的核心是 “专注当前主营业务,牢牢打下未来发展的基础”。2004年12月,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2008年1月,联想出售手机业务,宣布5年之内不再涉足手机领域,进一步巩固PC主业。越做越少,越少越强。2008年7月,联想集团成为中国首家进入 《财富》500强的非垄断性企业(牺牲定律)。 今天,当人们为格力和联想的成就而欢呼的时候,回顾历史,我们无法抛弃这样的设问:如果春兰、格力、联想能早一天认识到这些商业社会永恒不变的基本定律,它们今天又会取得怎样的成就?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30年。过去的30年里,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9%,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依靠的是“中国制造”。下一个30年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依赖于中国企业能否实现从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 处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正如德鲁克先生所言,“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加重要”。我们但愿,重新修订出版的《22条商规》能帮助更多转型中的中国企业找到正确的方向,做对的事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