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守夜》:巧妙的时光擦拭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文汇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萨拉·沃特斯和她的《守夜》
    80多年前,弗吉尼亚·伍尔芙在剑桥大学作演讲,主题是“女性和小说”,却因为身为女人,被拒绝单独进入图书馆,还被从草坪上赶了出来。“每个女人都应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的话题由此展开。作为一本关于女性“精神自知”的经典,《一间自己的屋子》书名甚至成了一代又一代女性的独立宣言。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女人就可以平静而客观地思考,或许还可以用文字写下自己这一性别所见到的生活。
    多少年过去了,虽然更多的作家不愿被称为女性主义小说家,但这丝毫不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将笔下的世界留给女人。上海人民出版社去年8月翻译出版的《爱与其他不可能的追求》就是其中一部不错的作品。对母性的矛盾心态进行的深入探索,使这本书不能归为口水文、催泪弹一类的小说。但是当小说最后,伊米利亚确实成为了威廉的依赖,于是她总结道:“我错了。生命的璀璨来自偶然的惊艳,来自无法言语的上天的恩典。而这个男孩,就是我未经追求,而意外得到的幸运恩典。”我们也完成了一次对一个女人多重身份的重新打量。小说在出版之前的原名是《穿越中央公园》,后来改成了《爱与其他不可能的追求》,可能从销售来说,后者更好。
    “有一个女人。她爱我。”“有一个女人。她恨我。”“有一个女人。爱。”……最近出版的《一个女人》,97章节每篇都以“一个女人”开篇,讲述男性视角下的男女关系,描画生活的细碎,揣摩男女的情绪。作者把两性关系戏剧且生活地物化到一起,让两性的角逐与争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匈牙利国宝级作家艾斯特哈兹·彼得的作品我们先前应该少有读过,读来觉得十分清新奇巧,别具一格。
    ——编者
    女人的伦敦
    ■黄昱宁
    近几年的布克奖屡屡出现“大热倒灶”,但最极端的例子发生在2006年。当时,所有的西方媒体都把赌注押在萨拉·沃特斯的《守夜》上,以至于上海本地的某报纸为了抢发消息,未经证实就把“《守夜》摘得布克桂冠”的新闻上了版——网上至今可以看到这条假新闻的链接,立此,足可存照《守夜》当年意外铩羽之憾。
    也难怪会闹出这样的乌龙,《守夜》在好几个单项上确实有得奖的实力。女同志题材是敏感的,小说结构是奇巧的,至于沃特斯控制细节的娴熟手势,丝毫不逊色于她在成名作《轻舔丝绒》和《指匠情挑》中的表现(顺便提一句,因为同名电视剧的大热,至少在网络空间,“指匠情挑”似乎已经成为沃特斯小姐的代名词)。最让人惊讶的是,作者在零部件配备齐全且性能优良的条件下,依然保持着我行我素的节奏,不为了飙车而飙车。这个范儿,我很久没有在阅读中见到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