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道:仇和十年》,包永辉、徐寿松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35.00元。 周为筠 □出版社编辑,浙江杭州 近代以降,史官逐渐被记者所代替,很多新闻人主观上并无这样的自觉,客观上却以自己的笔记录了亲历亲闻的历史。记者成了历史的记录者,新闻成为历史的草稿。 这就是一本主观和客观一起成就的人物传记。两位作者都是战斗在一线的资深记者,因为职业关系和仇和、和宿迁有过亲密接触。他们作为新闻记录者,客观见证了一个极富争议的地方官员的十年之路。他们处于对这位个性的“七品芝麻官”关注,从他主政沭阳之初就打定决心长期跟踪采访。 当仇和日益成为一种含义丰富的政治符号和极具参考价值的样本时,历史使命感告诉两位记者必须拿起手中的笔,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仇和,一个更具有深意的仇和。于是就有了这本《政道:仇和十年》。 所谓十年磨一剑,对传主仇和来说,这十年可谓毁誉参半,他被贴上了“最富有争议的市委书记”。捧之者,视之为神话,把他当成爱民如子的青天转世,实行经济大发展的改革先锋,甚至有人喊出“求天求地不如求和”;而贬之者,把他妖魔化,认为他是折腾百姓的酷吏,侵犯人权的代表,大搞形象工程的昏官,甚至把他描写为开历史倒车的罪人。一时鲜花与板砖乱飞,传闻与事实混杂,仇和在舆论面前早已失真。这么多围绕着仇和的是是非非,甚至形成一种“仇和现象”。 “仇和现象”是多次被曝光的,光央视就针对仇和十年执政三次“焦点访谈”,第一次是沭阳开设电视栏目《沉重的忏悔》,让犯错误者上电视现身说法,以警示社会;第二次是沭阳大力进行交通建设,从所有财政供养人员工资中扣除一部分钱修路;第三次是宿迁对国营幼儿园进行制度改造,一些老师不得不下海。 在这些聚焦之外,关于仇和被诟病的铁腕行政更是无数,如他为了使得翻护栏的妇女道歉,不追到不罢休;他与乡镇长玩信息不对称游戏,愣是让乡镇长即使在上厕所也不得不如实报告;在拆迁工作中,他手指到哪里就拆迁到哪……然而,似乎没有任何一个书记,能像仇和那样一意孤行,即使面临巨大的争议和压力,依然能够坚持到底。 光从这些措施来看,似乎不是侵犯了人权,就是与现行法规相抵触,但正是这些被我们视为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却促成了当地迅猛发展。“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发展才是硬道理”,真成了仇和的尚方宝剑。仇和在一片争议声中,仕途上连续“三级跳”,从江苏省宿迁市委书记,到江苏省副省长,再到昆明市委书记,一跃当选为中国改革30年“改革之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