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文物鉴赏 >

一执生情 一捻成风——从“羲之书扇”说起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文化报 闫敏 参加讨论


    
    
    草书纨扇(绢本) 直径28.4厘米 赵佶 上海博物馆藏
    时令已过大暑,各美术展馆、艺术机构,有着或大或小的扇面展事,显示着这古老常新的艺术形式魅力不减。当代书家也常常以书扇赠友为雅事、能事,其实,文人书扇,由来已久。《晋书》列传第五十载:
    羲之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书名为世所重,可见一二,由此看,扇面题书想必也早有之。无独有偶,东坡书扇也常为人称道:
    东坡官钱塘日,有人诉负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而询之,云:“吾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扇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成,即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资也。”其人抱扇而涕下。始逾府门,人以千钱竞购一扇,立尽。
    东坡明智、才高。如此般文人、士大夫书扇、画扇、玩扇、赏扇甚至斗扇,似乎有着说不完的雅闻轶事。传宋李有首小诗《折叠扇》:“尺素裁成半叶荷,竹批六夹影相罗。玉人笑把遮羞面,还向绦边见笑涡。”使人记起故宫博物院藏南宋《蕉荫击球图》,高桌后面支颐观球的女子面前放着的那把尚未完全合拢的折叠扇以及扇子下边系着的长长红流苏,而“桃花扇”“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晴雯撕扇”等小说戏曲,围绕这一雅物塑造的爱恨嗔痴,都成为人们脑海中的经典场景。
    可见,中国传统雅赏文化中有着浓浓的扇子情结。古时,儒士题诗书扇成就几多佳话;才子挥扇一捻生出无限风流;美人执扇浅笑半藏千种娇媚;百姓摇扇谈着柴米油盐;戏子借扇演绎爱恨情仇……扇子,或书或画,道不尽几多情愫。
    沈从文《扇子史话》一文将扇子的前世今生、形制材料等梳理得详细透彻。
    古籍有“舜作五明扇”一说,可推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目前所见较早的扇子形象出现在出土的东周、战国铜器以及江陵天星观楚墓中:由奴隶仆从执掌,为主人障风蔽日,象征权威的成分多于实际应用。而战国晚期到两汉,一种半规型“便面”成为扇子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麈尾”“麈尾扇”“羽扇”及“比翼扇”相继出现。“羽扇”多由鸟类半翅制成,“麈”是领队的大鹿,魏晋以来尚清谈,手执麈尾有“领袖群伦”含义。“比翼扇”又出于“麈尾扇”,上端改成鸟羽,为帝子天神、仙真玉女升天下凡翅膀的象征。
    隋唐时“纨扇”广为流行。“纨扇”亦即“团扇”,唐代早期多作腰圆形,开元、天宝以来则多“圆如满月”。纨扇深得闺阁喜爱,“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古代诗词借团扇刻画出少女种种情态或愁思。
    宋元时期出现新品种“折叠扇”,即折扇。一般认为是北宋初从日本、高丽传入。但扇面有画的传世实物连同图像反映、画录记载,两宋总计不到十件,元代更少,还不曾为文人雅士所赏玩。
    到了明代,折扇开始普遍流行,先起宫廷,后及社会。明永乐年间,成都所仿日本“倭扇”,年产约两万把。扇面有加金箔者,特别精美的由皇帝赏给嫔妃或亲信大臣,较次的按节令分赐其他臣僚。至于骚人墨客等风雅之士,讲究扇面书画,使之更近于工艺品。当时的川蜀、苏州是折扇的主要产地。折扇无疑已成为明代扇子的主流,影响到清代,前后约三个世纪之久。
    清朝,乾隆帝曾命礼部尚书、画师张若霭将宫内所藏元、明两代折扇三百把编目作序。上行下效,此风行于文人之间。而扇面产业在民间,有了职业画商和扇庄,经营书画成扇,玩扇、藏扇也蔚然成风。
    近代,1924年始创于京城的杨仁雅集时贤书画扇面会,曾多次在中山公园水榭举办扇展,梁启超、溥心畬、齐白石、陈半丁等一代名流均有作品参展,开启了扇面艺术面向公众展览的历史,直到今时今日。
    几何上这样定义扇形: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扇形。但这一定义有些狭隘,不如晚明文人文征明曾孙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对“扇”的叙述更加全面:
    扇,羽扇最古,然得古团扇雕漆柄为止,乃佳;他如竹篾、纸糊、竹根、紫檀柄者,俱俗。又今之折叠扇,古称“聚头扇”,乃日本所进,彼国今尚有绝佳者,展之盈尺,合之仅量值许,所画多作侍女、乘车、跨马、踏青、拾翠之状,又以金银屑饰地面,及作星汉人物,粗有形似,其所染青绿甚奇,专以空青、海绿为之,真奇物也。
    可见,扇面分为折扇和团扇。团扇的创作形式不一,月圆、腰圆、六角之形……因形而异,又因形制较小,成为大幅创作的灵活补充。折扇扇面上宽下窄成辐射状,常见创作形式三种:其一,充分利用上端,下端不用。这种格式以每行写两字为宜,从右至左,依次安排。落款写在正文的左侧。款宜长些,款字写一行至数行不等,印章宜小于正文;其二,写少数字,利用扇面的宽度由右向左,横排书写二至四字,落款可写数行小字,收放有度与正文相映成趣;其三,上端依次书写,下端隔行书写,形成长短错落格局。这种格式,先写长行,以五字左右为宜,短行以一、二字为宜。落款、印章与上略同。扇面的创作有着丰富的内容:或花鸟娱心、山水寄情,或容影随行、诗文咏志。其中,诗文咏志与书法关系最为密切。明朝文徵明、文嘉、陈鎏、周天球、彭年、王樨登;清朝查士标、徐枋、沈荃、朱彝尊、纪昀、康熙帝都有书扇笔迹。可以说,明清两代,几乎所有的文人书画家都有在扇面上写书作画的典型经历,从而形成了扇面艺术发展的全盛时期。
    《晋书》中所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可也”的故事,当见扇面与书法相得益彰,人之为宝,扇子的收藏也初见端倪——本来只是作为拂暑工具的扇子,一旦有名家在其上创作的书画,或进而配上高手的雕骨,其价值就远不只于拂暑了,竟成了一种温雅的文化载体,如吴冠中为某扇艺大展题词:“扇子送凉,不意成艺。”
    如今社会,室内多开空调,普通百姓也多用电扇,那些摇出风的扇,却也不再常用,这退去了实用意义的扇,使得书扇、画扇反而成了更为纯粹的雅事,而藏扇、赏扇也别有一番意义。
    物以稀为贵,稀因历史长。扇子的鉴定也脱不了“以时代气息为重”的套路。此外,扇子是工艺品、是综合体,所以赏扇子也可合可分,“合”是说作为一个整体来鉴赏;“分”是指可将成扇的书法、扇股、雕工等拆分来一一鉴赏;而扇面装裱成镜片、册页或立轴后,则鉴赏与一般书法相仿佛。当然,除去书法,扇面本身也是鉴赏的对象,品相好的泥金洒金,绢本笺本,瓷青虎皮,贡发高丽,名家见之心喜,所作书所画多精品。如果是普通市矾扇面,润例上写明劣纸不绘的名家自然公掉头不顾,上面即使有佳字好画,藏家也会觉得可惜,勉强入藏心中也觉得遗憾。此外,扇面绘画一般以精到工整为上,这点与书法扇面鉴藏有所不同,书法可工细可豪洒,不可一概而论。
    但这扇子的珍贵与否,也不一定完全在于是否价值连城,更多的,则是一个欢喜心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