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传媒与我们的生活和记忆融为一体(2)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南方都市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本书基本上按照编年史的形式展开,将1750年以来的传媒史粗略地划分出图书的第二次革命、全球传媒业、网络世界三大连续性发展阶段。它们彼此串联又部分地互相重叠,从1751年狄德罗具有象征意义的《大百科全书》的出版作为研究的开始,一直到21世纪因特网时代的到来。作者将丰富的法国传媒史料置于纷繁复杂的欧洲传媒发展进程中,在比较中描述、分析了其中影响最为巨大的那些传媒形式:《大百科全书》、司汤达小说、电话、广播电视、任天堂游戏、因特网。无懈可击的渊博知识、不乏激情的细致分析、丰富交错的翔实史料和涉及政治、经济与技术各个领域的客观陈述,使这本书成为一部当之无愧的有关传媒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已被译为英语、希腊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意大利语、中文等多种文字。
    对于中年的阅读者来说,阅读本书某些段落的过程,恰似一次温馨的回忆之旅。那些写信、读信、寄信、盼信的日子,那些为节省每一个字,在电报纸前字斟句酌的时候,那些在笨重的收音机旁等待小喇叭广播的音乐声响起的时刻,那些在窄小的黑白电视机前急切地捕捉幸子和加里森敢死队身影的片段,还有全国人民齐看《渴望》的岁月,在作者对欧洲传媒史进行细致分析的同时,我们的记忆不由自主地清晰映现出一幕幕中国大地传媒发展的历程。这也让我们再次疑问———传媒是什么?传媒早已与我们的生活和记忆融为一体,媒体不仅改变了人类之间的关系,还同时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活动和世界观,用书中形象的比喻,“与其说传媒是世界的一面镜子,不如说传媒是世界的一个框架。”
    因此,传媒的力量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们对社会的未来产生了直接作用。从书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传统书业与启蒙运动、印刷刊物和大革命的渊源。社会的重大转变都与主导传媒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比如广播和电视创造了足不出户的生活模式,网络的全球化和数字化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模式、书写模式等等,而传媒史的研究恰好为各社会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核心的、概括性的视角。特别是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无疑提供了一个更大时空范围内思维和想象的维度。
    对于像我这样对充斥于现代生活的芜杂的传媒多有微词的人,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更有建设性的理性立场,站在这样的立场去思考传媒与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社会有怎样的盘根错节的关系,将会有更多的新发现和新思考。例如,我们对如今80、90后的年轻人追求各种感官刺激,无法深入文字体会其中意蕴的浅俗阅读,往往大摇其头,其实这正是“传媒和文化所传播的很多观念、习俗、制度已经渗透到人的每个行为和每个动作中”的生动例证。因为借助动态的图像来表达自我是当代新传媒的表现形式,引诱性效果和娱乐性特征正是其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之处。进而作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也正可以是我们继续的思考:“在一种完全不同的图像文化面前,大众掌握文字资料的时代是否正渐趋隐退呢?世界信息新网络的形成、大型知识宝库的建立,以及超级文本的迅速出现和对图像转换的把握,是否要求我们建立既是集体的,也是个体的新型思维与反思方式呢?”“技术与经济之间、经济与文化之间、文化与社会之间又是怎样精确联结的呢?”
    当然,阅读中肯定也会收获许多轻松有趣的细节,例如“广播肥皂剧”的由来,是因为当时的广播连续剧往往是由洗衣粉公司出资赞助的,法国第一家私营电台使用的竟是埃菲尔铁塔上的军用电台,而关注妇女和传媒的产业化的关系也是个很有趣的研究方向。在看完对戴安娜葬礼、美国“9·11”事件的传媒分析后,我们一定会赞赏“传媒的绝对‘透明度’其实是一种空想”的结论。
    “传媒既是对它所源自其中的社会的反应,也是促进社会转变的因素,其复杂性永无休止。”在这个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为传媒立传的价值和意义,在阅读完本书后,相信你自会得出自己的答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