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日志中国》:民间记忆汇成30年改革历程(2)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新京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从社长的序言推而广之,其实这30年共和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就是由各种各样的民间记忆汇聚而成。民为国之本,民间记忆也为国史之本。
    由六大卷《日志中国》,可以引出一个很老的话题:新闻和历史的关系,新闻从业者和历史记录者的关系。其实,新闻和历史是硬币的两面,昨日的新闻就是今日的历史,今日的新闻,必将成为明天的历史。凡优秀的史家,必须有强烈的现实关怀,这一点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表露得很清楚。而一个优秀的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要有为后世留下真历史的责任感。作为报人和史学家杰出的两栖者梁启超,曾说过:“报馆者,现代之史记也。故治此业者,不可不有史家的精神。”
    中国是史家传统非常悠久的国度,但由于秦以后,清以前,皇权专制程度越来越加强,秉笔直书的史家风范越来越稀薄,到明清不可能有司马迁了,连私下记笔记辑录成野史也要冒着“文字狱”的风险。于是,国史真的成了皇帝起居注和文武权臣形状的汇集,国史越来越不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只有现代新闻业在中国兴起后,优秀的报人又和司马迁时代的史官传统重新对接。所以我们现在翻看新闻前辈的作品,那些粉饰太平的新闻哪怕写得花团锦簇,也如泡沫一样早就消失了,能留下的作品一定是写作者有着史家精神,忠实客观地记录,并对人类的命运有种终极关怀。而一些优秀的报纸,在报道当时的新闻事件时,也自觉地担当梳理、普及历史知识的责任,如王芸生在《大公报》上连载《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至今这套书仍然是研究中日关系的案头必备。
    作为一个刚刚告别新闻生涯的前记者,我当然知道,记者有形形色色的,其中不乏混日子的。我检点自己的记者生涯,也很惭愧,几乎没有写过能有历史价值的报道,不过我尚有某种自觉,即使不能发表,我也详细地将9年多记者生涯中所碰到的人与事记录下来,我想我这个小人物的记录,或许会成为历史的边角料。而我作为记者的职务写作,见诸报端的,和多数同行一样,其实离普通人的生活很远,仅仅是一些政策的生硬宣传和诠释。
    《新京报》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供职其间的记者,在这样的平台里,得以将目光投向民间,投向更多的普通人。他们有许多在全国有影响的深度报道及时评,几乎都关乎民瘼国运。事实上,不关注普通人生存状态而声言关注国家实力民族荣耀这样的大命题,这种关注是虚假的。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没有普通人的权利保障和生活幸福,国家的强盛和社会的稳定从何而来呢?如果今天的新闻从业者,还把主要精力放在写起居注上,不亦悲哉!
    因为《新京报》有着优秀的新闻文化,所以在推出“日志中国”这种很容易被看成应景宣传的系列专题,便显出高卓的格调。这些报道中,当然有庙堂之事,但更多的是关于民间社会的记录,如柴米油盐的价格,年轻人的服饰变化,个体户摆摊开店等等,即使是写庙堂之事,也从普通人关注的视角切入。
    谢谢《新京报》的记者编辑。他们的社长戴自更说:“难为这些80后出生的编辑记者。”他们多数人在改革开放大幕拉启时还没有出生,或者可以说,他们就是改革开放催生的儿女。但他们却能在系列报道中呈现出厚重宽广深邃的史家情怀。因为他们首先是优秀的新闻人,忠于事实,有社会责任感。新闻人和史家的魂是相同的!
    六卷本《日志中国》虽然价格不菲,但它的历史价值将在以后的岁月中被证明。
    相关链接:
    蒋方舟:《日志中国》既有宏大叙事,又有小表纹
    日志中国之1月1日:1988年以前部委领导要上天安门都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