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自恋是这个时代的新教伦理(3)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肉体与石头
    桑内特还有一本著作已被翻成中文,即《肉体与石头》,讨论了现代城市、现代社会与我们身体的高度相关性。顶真地看,这种思想可以一直追溯到1628年,哈维医生出版了《论心脏的运动》。哈维发现“血液循环”,从而彻底改变了我们对身体的理解。很多现代学科都借鉴了这种观念,比如经济学中的重农学派以类似的模型来描述经济循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也不例外,要求我们动态地、有机地看待人与社会的组织关系。
    日复一日地生活,宛如每天上演同一出戏,我们对自己扮演角色的行动已经驾轻就熟。然而每天的表演都有不同,生活中充满了惊喜或者意外。桑内特极为推崇这种“戏剧表演”社会理论,将这派的代表人物高夫曼作为自己研究的榜样。高夫曼曾经深刻地阐述过我们的表演人格,将每个社会人的人格分裂成主我和宾我,通俗化的对应物就是演员和导演。我们总是一边演戏,一边自我纠正不符合演戏标准的动作。上班时扮演上班角色,回家时扮演回家角色,一个人独处时就是演员和导演相互讨论剧本,追求更好的表演效果。
    在不同时代,演员和观众的视角是不同的。较早时候,参与公共生活意味着要穿和大家一样的服装,戴一样的假发,说一样低俗的话。混杂在这样的人群里,才没有人觉得你古怪离群。随着时间改变,对于“私密性”或者“公共性”的认识发生了巨变,过去的文明变成了现在的野蛮,昔日的粗鲁则变成了今日的礼仪。今天,穿得和别人一样就是失礼行为,若是观看演出时流露出自然情感,更是会被认为举止轻佻。
    男男女女各自谨慎地选择和别人有所不同、却也不是特别不同的衣服,这是一种每天都要锻炼的程度把握,使得大家在街道上很难相互“看穿”。若是他们出现在戏院或者音乐厅中,最紧张的事情是担心自己不能感觉到“正确”的感觉。当然有一种最好的对付这种焦虑的办法,与人们在街头保护自己的方式一样,只要不表现出任何反应,不表露出你的感情,那么你就永远不会失态或者失礼。沉默就是行为学的矫正物。
    从而人们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人们没有权利找陌生人说话,每个人都有一个作为公共权利的无形盾牌,也就是每个人都有不被打扰的权利。人们不再通过社会交往来参与和了解公共领域。到十九世纪,沉默的观察已演变成公共秩序的原则。如果我要和陌生人说话,首先得要对方原谅我的冒昧,因为我鲁莽地打破了看不见的界限。
    因此,我们必然地走向桑内特在《公共人的衰落》末尾得出的结论,他在几十年前就喊出“自恋是这个时代的新教伦理”这个口号,到今天已无数次地应验。如今人们普遍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是一件好事,希望从自己与他人的亲密体验中发展出个体的人格,从而定义了一种没有上帝的人道主义精神:温暖就是我们的上帝。自恋,说到底就是对这种温暖的贪恋。
    我以为,现代年轻人的自恋绝非拒绝交流、缺乏公共性,真正缺乏公共性的倒是那些拒绝聆听他人声音的思想霸权。自恋是一种以退为进、含蓄克制、积极生动的表达姿态,所有以自恋表征书写博客的人,都积极地渴望交流,否则又何必写出来。倒是伴随着现代性一同成长起来的传统媒体一直在鼓励卢梭所说的“以为自己卓越不朽的自爱”,传统媒体极少互动,只是传播,根本上远比现代媒体来得自恋。
    写博客、玩个性、非主流而又努力向别人展示“我感觉到了什么”的年轻人,这种自恋情感的逻辑结构与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如出一辙,都是畏惧清晰地审视和面对自身情感及欲望。已故史学大师赫伊津哈曾经论证,当年人们依靠游戏精神打破禁欲,走出中世纪;桑内特则反其道而行之,近代我们又用自恋精神打败游戏精神,自觉地重返中世纪。传统的公共空间就这样衰落下去了。■
    延伸阅读
    ●《肉体与石头》
    [美]理查德·桑内特著,黄煜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