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洲 去年这个时候,听说《走向世界丛书》将出新版,有一次去念楼,钟叔河先生谈起此事原委。说来也是巧合,岳麓书社文学室主任杨云辉起意想将丛书再版,他本为岳麓书社老编辑,早年钟叔河先生主事时他便在其手下,私交甚笃,迄今已是二十余年前的旧事,因而对这套丛书颇为熟悉,也颇备情感。然意愿要出版此丛书者,尚有南京凤凰出版集团,曾遣人拜访念楼为此事说项,遂成两家出版社争抢出版此套丛书之况。毕竟岳麓书社还算老东家,由湖南出版集团与岳麓书社合力支付钟先生编辑费用二十万元,花开自家,只待秋来结果。 这套丛书的再版费时一年,约有六百余万字,汇编1911年前的游史笔记,原在上世纪出版时,计划编定100种,而实际只出版前36种单行本,后集为10册。虽未能全部出版,然此36种为晚清国门渐开国人初探世界的见闻与思考的记载,尤以日记最可读,不仅记录每日之事,且细录其过程,人物言谈皆历历在目。此丛书于二十多年前出版时,曾引起争议,一者称誉,一者毁之,在当时至为敏感。闭关自守与走出国门虽只是几十年前所发生的事,但经过思想的曲解,则成了不敢正视的问题,以今天的眼光回看过去,不免感到滑稽。其实我们对待许多事物,总以个人想当然的先入为主的观念作判断,或以保护个人的既得利益来牺牲社会民众的生存需求。晚清走出国门正与30年前提出改革开放类似,关键还在以行动开展思想解放,在民生与集权的观念上交锋。因此,当《走向世界丛书》作为一种史料展示,其意义还在让人觉醒和促人反思。其实前人将游历世界的见识记成文字保留,原意大多与我们的意愿不甚相同,汇编这套丛书不过是时代的需要罢了,今天再读这套丛书,兴趣难免要有所改变,大抵还是回到日记与笔记的趣味上。编者钟叔河先生于新版《修订重版前言》所说:“《走向世界丛书》的作者未必都有郭嵩焘那样的深刻见解和梁启超那样的著名文笔,如张德彝者无非一同文馆出身的平凡外交官,但他亦有一特长,便是在外国看得多,记得细,连伦敦车夫鞭马过甚被罚这样的小事都记了下来。但能从此类记述中看出普世的价值,看到全球文明的愿景”当知所记多为欧洲民俗,细读可玩味异域情趣。 钟序所言张德彝所记的奇闻逸事远不止这些,丛书收张氏最多,有《航海述奇》、《欧美环游记》、《随使法国记》、《随使英俄记》共五书,以日记体记载详细。若按钟叔河所论,张德彝外交平凡,却以记载海外闻见得留名史籍,也算不枉度人生。不过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二种》、梁启超《新大陆游记及其他》二书在文字上颇得文采,与张德彝略作比较,则贵在议论,时有高明之言见于文中。丛书第三辑为日本专集,收罗森《日本日记》、何如璋《使东述略·使东杂咏》、张斯桂《使东诗录》、李筱圃《日本纪游》、傅云龙《游历日本图经馀纪》、黄庆澄《东游日记》、王韬《扶桑游记》、黄遵宪《日本杂事诗》九种,可知编者对晚清那段时间里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及影响颇有关注。蔡尔康《李鸿章历聘欧美记》似可视作李氏传记,李氏言行皆记自旁人之手,有“愚以为,中堂由直隶总督入阁办事,早谢封疆大吏之权,欧人固早有所知。今年奉命使欧,或曰:非中朝之倚为重也。与中堂意见不相合者,官贵而人众。”记述与议论李鸿章其人其事,从中见出官场争斗的面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