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就是食物企业,当今世界逐渐形成了一个“沙漏式”的食物体系:沙漏的上端和下端分别是数量庞大的生产者(农民或农场主)和消费者;沙漏中间细细的瓶颈部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沟通的通道——即食物企业。食物企业决定以什么价格从生产者那里收购原料,再经过一番加工以后,以什么价格卖给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也在慢慢地丧失粮食或者食品的定价权。 上述这三支力量既是这场粮食战争的最大赢家,也是“沉默海啸”的第一推手。而粮食价格的暴涨暴跌带给生产者更多的只是伤害,农业生产周期长、转型慢,而且生产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如果生产者完全跟随市场信号,在看涨的鼓舞下全力投入,很可能等到的是暴跌后的破产结局。其实,全球的粮食生产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者的处境仍是一如既往的艰难,他们既与自然灾害、落后的生产力作斗争,又一直在与市场以及“控制市场力量的力量”作战,也在一场场无法自控的危机中不知所措。 事实上,无论是“控制市场力量的力量”,还是掌控着我们饮食习惯和选择的权力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陌生的,因为它们是“隐形”的。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场粮食战争都会被贴上“道义”的标签,各方力量的博弈终究都逃不过“道德法庭”的审判。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中国的粮食是否安全呢?在此轮粮食危机中,也许我们能安然度过。但在下一轮粮食危机中,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乐观。这场“沉默海啸”起码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一,粮食市场的涨价并不能有效抑制需求,也不能有效扩大耕地,这是世界人口数量以及需求量刚性决定了的;二,粮食贸易商的职责就是把富余地区的粮食运到紧缺地区,同时通过价格给农民传递信号,告诉他们增加或减少农产品种植的面积;三,虽然四大粮商手握全球80%以上的农产品贸易,但只要存在着有利可图,他们就随时可能把世界上粮仓最少的那家变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这样的投机应对措施就是政府应该控制出口、鼓励进口;四,建立具有主导权的粮食市场机制已经迫在眉睫。 ■延伸阅读 《粮食危机》 运用粮食武器获取世界霸权 (美)威廉·恩道尔 著 赵刚、胡钰、旷野、刘淳 译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年9月出版 作为《石油战争》的续篇,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在本书中通过超强思辨和无可置疑的翔实史料,展现了英美权势集团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粮食的控制,以及“绿色革命”、“基因革命”、“人口控制”等背后种种鲜为人知的内幕,抖露了以洛克菲勒家族为代表的美国社会政治精英如何处心积虑地扣着“科技进步、粮食援助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幌子,为自己维持支配世界、主宰人类的霸权创造条件的种种细节,揭示了围绕粮食正在进行的一场阴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