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杜甫的五城》: 一程山水一程诗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凤凰网读书 佚名 参加讨论

    初看这本书,觉得名字有点怪,后来才发现是自己才疏学浅,"杜甫的五城",乃源自杜甫的诗《塞芦子》中"五城何迢迢"一句。这是一本游记散文,其产生的背景和年代与《文化苦旅》相同,但风格迥异于后者。
    作者的身份是海外唐史学者,作为"背包客"的先驱,他一人孤独而欣然地走在中国大地上,或寻踪吊迹,或探访名胜。作者所到之处,今天都已游人如织,喧闹异常,没有一个地方能有当年之清静、纯朴和天然。今天,我们的旅游不是看景,而是看人,所到之处,皆是"人多于景"。"旅游"一词给人扑面而来的热闹拥挤之感。
    看景,当然是旅游最主要的目的。最令人动心的旅游,当是一个人行走在荒凉的边城,独立体味淡淡的孤独和忧伤,并且为每一份的惊喜而感动。看看山,看看水,看看别人的生活,同古人对话,穿梭在历史和现实之中,寻找那种令人心醉的文化痕迹。书中提到的九次旅行,是九段纯粹的心灵之旅。最喜欢作者每次经过长途列车劳顿之后,在客店或者旅馆饱睡一顿,然后自由自在地在一座陌生的城市或者山间里面游逛,看看广场上匆匆的行人或者斜阳下的山脉。那种况味,令人神往。最令人惊奇的是书中讲到石钟山那段,竟然有副图片,画面是背着背篓的人们朝深山里走去,身后一只狗目送人们的背影,那意境颇似"那山,那人,那狗",令人动容。
    唐诗随处可以见,诗与文的结合非常融洽。"细雨骑驴过剑门","渭城朝雨浥轻尘",这是一段段具有诗意的旅程,作者既是看景,更是寻踪,寻找唐朝遗留下来的痕迹,体味诗歌的意境,他追寻杜甫的足迹,访乾陵,寻找"五城"之所在,探寻一块块唐朝的墓碑或者典籍中提到的遗城。每个目的地,都能引起作者的怀古之幽思。李白,杜甫,柳宗元,这些文学名家的诗文成为他旅游的线索和目的。所到之处,既有当时的旅游热点景点,更有不少人迹罕至、尘封于岁月的历史遗迹。大到名山都邑,小到村落古镇,牵引他脚步的是一块块唐代石碑、一座座古建筑以及史上的典故和传说。书封上有作家刘心武的推荐语,说这是一段"文之旅,诗之旅,心之旅",诚哉,斯言!
    作者自由地游走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相较一般游记而言,其独特之处在于,他以海外华人(马来西亚籍)的身份,观察并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之交中国大陆的风土人情、社会景象和人世百态。在今二十年后的今天看来,这就多了一份"怀旧"的况味,也算是巧合了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世。作者当年眼中的现实,有改革开放中期的社会景象的折射,也有在传统与现代中发生的急剧变化。那一座座现在看来简陋无比的火车站,一个个洒满阳光的边城的早餐摊,无不具有人间烟火气息,非常纯朴和自然,也产生无比亲切之感。作者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更有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的关切,对和谐自然的看法。也许是由于身份的特殊,他的所见所感有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视觉和思维与大陆作者有所不同。虽然并没有深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之中,但是作为作者和读者来说,我们对任何旅游的目的地而言,都只是一个匆匆过客。旅游,需要的正是用这种切断现实的联系、超出世俗纠葛的目光去欣赏、体味和置身其中。我们看到的现实,是"怀旧"的现实。
     全书笔调平静而清淡,冷峻而幽默,没有历史的煽情,没有情感的澎湃,只有一种潜入心田而宁静的情思,以及淡淡的无所指向的忧伤。相比于时下喧闹浮躁的都市生活,以及处处爆满的"旅游"相比,多了一份澹泊、宁静与自然。此种心境,此种情绪,能不令人向往乎?当然,阅读此书,也需要读者具有宁静的心境和超然物外的态度,不知道在这个云蒸霞蔚的年代,这种要求,是不是太高?这样的一本书,这样一种心绪,能否找到知音?
    (《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