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诺曼·莱布雷希特谈独立评论(2)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当时我很年轻,很好奇,又是圈外人,所以当我开始打听后台八卦时,人们很乐意告诉我内情,于是我挖到了很多内幕,收集了写作素材。那个时候的英国报纸,头几版都是国内外大事,艺术、文化版被放在很后面甚至不起眼的角落,我可以说,是我改变了这种情况。我的艺术专栏引起了很多关注,总是放在报纸的前三版。
    您在《谁杀了古典音乐》和《大师神话》两本书中揭了很多人的老底,曝光了很多肮脏交易,肯定得罪了不少人吧?
    诺曼:是的。但说到底我是圈外人,我并不怕得罪他们。这些事情只有靠圈外人来揭露,圈子里的人都心知肚明,但谁也不说,最后那些脏事儿就慢慢被掩盖了。我要让他们知道,搞什么灰色交易的时候当心点,有人在盯着呢。
    您在揭内幕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底线?比如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
    诺曼:没有底线,也没有什么不能写。但是所有听来的小道消息我都会去查证,起码得有三种不同来源同时证明的消息才算可靠。
    如果给您提供消息的人要求您不要写,您会怎样处理?
    诺曼:我会问清楚他或她是出于什么考虑、有什么担心,如果是担心消息公开以后会对自己的饭碗有影响,我会通过其他渠道打听,保证写出来以后别人看不出来是他或她提供的消息。但是我对线人有很严格的要求,如果他或她对我撒一次小谎,我会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如果第二次撒谎,我就再也不会相信他们所说的任何一句话。
    有评论说您的名字就是争议的同义词,您的确发表过很多劲爆的观点,比如莫扎特二百五十周年诞辰时您说“太多莫扎特让我恶心”、今年卡拉扬诞辰一百周年您又说他的野心和权力欲毁了古典音乐……您是故意这样做的吗?
    诺曼:倒也不能说是故意的,当然我也承认负面批评会吸引更多人的注意。我对古典音乐产业有我自己的观点,对它的发展有我自己的判断,我希望它能发展得更好,所以有时候批评也会特别严厉。比如莫扎特二百五十年的那些庆祝活动完全是商业化的,为了推动萨尔茨堡的旅游业,还有唱片公司趁机兜售一百八十张CD的莫扎特作品全集,事实上莫扎特写了六百多部作品,值得听的也就一二十部,哪里用得着一百八十张CD。二百五十周年庆不过是很多人赚钱的幌子而已。卡拉扬更糟,他一个人独霸了古典乐坛那么久,全世界最好的乐团、歌剧院、唱片公司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中,最后大家能看到能听到的都是卡拉扬的声音;而他则可以借机提价,把古典音乐搞成了贵族和有钱人才能享用的玩意儿。今年一百周年庆祝活动的背后推手也就是唱片公司和他的家属。
    那么您批评别人的时候害怕犯错吗?担心打官司吗?
    诺曼:如果我的文章里有事实错误,会立刻在下期报纸上登更正启事。至于观点是对是错,那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伟大的乐评家哈罗德·勋伯格对伯恩斯坦、古尔德的恶评没什么道理,但我依然很崇拜他;我觉得问题不在于你的观点是对是错,而在于你是否能够表达你的观点。至于打官司,可能对写评论的人来说是家常便饭吧,你触及了一些人的根本利益,就可能会产生一些后果。
    您最近在专栏里批评了老朋友捷吉耶夫,他会生气吗?如果是中国人,一定会说您对我有意见应该私下交流,不应该写到报纸上去。
    诺曼:我写完文章后还没碰见过他,所以不知道他的反应。但我觉得真正的朋友是开诚布公的,没有什么不能放在台面上说。如果他因为我说了实话而生我的气甚至跟我绝交,我也不会觉得难过,只能证明他不值得做朋友。柏林爱乐的西蒙·拉特尔早就不跟我说话了,因为我批评过他很多次;但是洛林·马泽尔好像还可以,尽管我一直揪着他的高额出场费不放。
    您发表了唱片业已死的评论之后,DG、EMI这些大品牌还会给您送最新唱片吗?
    诺曼:当然,一直都送。但是他们别指望用送唱片的方式来让我说好话。当然他们肯定也明白,坏评论比没有评论还是要好。不过最新的消息是,环球唱片公司现在打算兼做艺人经纪公司了,他们从IMG经纪公司挖了几位得力干将,带来了一批现在正当红的古典明星比如俄罗斯女高音安娜·涅翠布柯等等。也许是因为他们心底里也同意我的唱片业已死的观点,所以才会考虑转型吧。
    全球报业现在似乎都陷入了困境,您写专栏的《旗帜晚报》状况如何?
    诺曼:《旗帜晚报》的发行量有二十多万份,和《卫报》差不多。现在大环境的确不太好,广告下滑得厉害,还有几份免费报纸在和你竞争。但是要知道,伦敦已经有快半个世纪没有任何一家报纸关门了。我觉得报业还远远没有走到终点,人们还是相信白纸黑字的新闻,我给你举两个例子:最近经济危机,报纸销量不跌反涨,因为人们每天上班先盯着电脑看各种经济行情,但只有等到他们看见那些数据出现在报纸上,才会相信那是真的!报纸可能没有网络消息快,但是要可靠得多。还有一个极端的例子,你可能都不相信,那是2002年世界杯的一场英国对阿根廷的足球赛,因为我们两国在八十年代打过仗、有各种矛盾,所以球场上的气氛相当紧张,当时伦敦街上空空,连餐馆里也看不到一个人。后来球赛当天的报纸被抢购一空,为什么?人们已经看了实况转播,但是仍然不敢相信英国真的赢了,他们一定要亲眼看到报上的消息才能相信那是真的!这就是报纸的魅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