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乡(书评人) 早就期待着马立诚先生的《交锋三十年》了。这本书的面世也许会给中国2008年的书业市场在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迈进共和国六十周年门槛的时候,为被金融风暴冲击得草木皆兵的公众神经提供一剂回望历史清醒大脑的柴胡?为穿越三十年漫长改革途程的人们提供一份备忘录?为共和国走好下一个三十年提供一张参考图? 马立诚的《交锋三十年》,以三十年来的所谓改革开放的四次大争论为框架,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尽述自己在三十年的风雨历程中的所闻所见所记所思。这些记述当然不是新闻报道式的一本正经,也不属于逻辑缜密用词精准的学术论文,也不是四平八稳全是官样文章的公文报告,更不是一些在讲坛上随便忽悠的“教授”的信口开河。书中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两个凡是”,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破除“姓社姓资”束缚,再到围绕“私营经济”的大纷争,乃至当下在三十年的关键点上对改革开放的重新审视和回顾争论,所谓改革共识的破裂等,作者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不为公众所注意或者所了解的信息,一一加以追本溯源辨析求证,力求客观全面地勾勒出中国三十年来的深刻嬗变沧海桑田。这些巨大变迁的折射不是纯粹的资料堆彻,也不是发泄个人私愤的自说自话夜郎自大,而是尽量以依据发言靠事实说话,祛除不必要的主观臆断断章取义。书中既有对政治、经济事件的热情关注,诸如真理标准讨论、南巡讲话的大背景等;也有许多被人忽略的但是在三十年沧桑巨变中起着标志性作用的重大事件、不重大却有意义的事件的个人叙述,诸如伤痕文学、李谷一《乡恋》的争论、朦胧诗、星星美展、潘晓事件、北京的798、入世谈判、可口可乐的引进等等,都在马立诚的视野之内。更为有意思的是,由于长期在媒体工作的缘故,马立诚很注意寻找新闻眼,他把三十年时时刻刻与当下我们的改革开放结合起来进行展示和思考,这样的视角就避免了就事论事的情绪化意气之争,而凸现出一种史家的情怀,如关于对日本的新思维、所谓刘国光巩献田张勤德郎咸平旋风、黑砖窑事件、张锦明吕日周仇河甚至厦门的“电子民主”等,包括汶川特大地震和奥运会,这些或者很宏大或者很细微的事件和人物,经过马立诚的梳理解读,就有了文本的意义。书中引人入胜的大量信息,鲜明透彻的观点陈述,紧密切合当下的叙述特点,很有可能使之成为今年下半年疲软书市的畅销书,甚至在明年还会激发起读者一睹为快的兴趣。 马立诚每一部时政类图书无不引人注目畅销一时。也正是因为他行文的尖锐泼辣一针见血,披露事件的直言不讳指名道姓,评价人物的不留情面和盘托出,招致了许多批评甚至是旷日持久的官司缠身。但也正是因为这些品格,马立诚虽然不是新闻界深谙宣传纪律的泰斗人物,不是胸有成竹狂妄自负的经济学家,不是学富五车清高自傲的大学问家,但却在如此众多的写作者当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极为稀少不可或缺的时政评论家。 ![]() 《交锋三十年: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亲历记》,马立诚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点击图片,阅读连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