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亚问题学者,北京 《朝日新闻》的反省与检讨 在日本,近年来,由新闻媒体发起的对历史问题及战争责任问题的检讨明显多了起来。其中动静较大者,有第一大报《读卖新闻》“战争责任检证委员会”编纂的《检证战争责任———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一书(日文版于2006年7月出版,中文版于翌年推出),在中日两国的知识社会均引发了强烈的话题效应。但对新闻媒体来说,最“边缘化”的选题,其实莫过于自身历史的问题,这也是到目前为止鲜有媒体描绘关于媒体的历史的主因。而任何一个敢于自诩“公器”且负责任的媒体,要想思考并切实履行作为公共舆论平台的社会责任的话,面对过去,检讨自己在过往历史中扮演的角色虽然相当沉重,但却是必要的功课。 《朝日新闻》推出的题为“新闻与战争”的大型系列调查报道(同名著作于今年7月由朝日新闻出版社推出),连载一年,系统而深度地考察这家大众传媒的百年老店在从“满州事变”(日本对九一八事变的称谓,“满州”是日文的写法,而非中文通用的“满洲”)到战败的历史中的角色、作用,以自我解剖、反诸求己的姿态,回答“为什么报纸没能制止战争,反而陷入战争协力的深渊”的本体性追问,在大胆回应媒体责任问题的同时,也为现代传媒社会中媒体的公信力问题做了一个惊世骇俗的注脚。如此“出位”的历史反省、检讨,在某种意义上,是最初的,很可能也是最后的尝试。对当事者的采访是不折不扣的与时间的竞跑:战时任《朝日新闻》记者的松林冏,去年被采访时高龄102岁,在连载结束前夕,于103岁生日的翌日去世。 “通往奴役的道路”上的被绑架者 “如果哪天《朝日新闻》突然变调的话,可要小心了。”这是一名读者孩提时代耳熟能详的长辈的口头禅,它一方面诠释了彼时《朝日新闻》在舆论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折射了其从主张和平主义、国际协调到向支持战争的急转身对国民心灵的烙印之深。事实上,不仅《朝日新闻》,也包括当时有影响的其他自由主义媒体,如果没有大众传媒的协力,“十五年战争”(日本现代史划分,指从“满州事变”到战败十五年的历史)之“进行到底”是难以想象的。正是新闻媒体从战争批判到被迫噤声,从不情愿到情愿,从半推半就到全面协力,直到完全成为喉舌、道具的蜕变,才为军国主义化国家打造战争意识形态、实行战争动员铺平了道路。 作为拥有世界最大规模读者群的大众媒体,战前和战时的《朝日新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新闻纸,而是整合了报纸发行、新闻制片、各种以报纸为名头的商业活动,甚至航空运输等事业的立体化经营的报业托拉斯。以航空事业为例,“满州事变”时,报社拥有社用机15架,用于战地记者、新闻原稿和摄影菲林的运输;朝日航空部干部的一句大实话———“紧急情况下,可于30分钟内出动(飞机)”,令军部都为之色变。一般说来,对一家新闻媒体历史的检讨,对其社论、社评、重大事件报道及其背景的分析当是主要的作业,但如此平面化的叙事显然难以涵盖像《朝日新闻》这种“传媒大物”的历史。除了作为新闻纸的内容产品之外,战争新闻纪录片的摄制及在各地的上演,对女性劳军活动的动员、组织,与名作家的“笔部队”合作推出前线报道及组织归国巡回讲演会;进而,后援“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的募集活动,战争末期召开旨在动员少年志愿兵参战的“少国民总决起大会”……至此,标榜“自由主义”的新闻纸“客串”了一把激进的国策协力动员者角色,并几乎反客为主,乐不思返,因为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为报社带来了报纸购读人群扩大的高附加值。 相关链接: 往事:《读卖》倒戈,日本第一大报检讨战争责任 白岩松专访:读卖新闻总裁渡边恒雄 书评:靖国神社里的“牺牲”逻辑 朝日新闻自我解剖:自由媒体如何沦为战争协力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