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鹏不但是这些年山东散文的一员骁将,也是中国散文的一员骁将,是这些年散文界风生水起的作家。他的散文,整体是情怀上向善、艺术上向美,具有悲悯情怀和艺术审美的。这种文学品质和文学理想,在他的散文集《空间》里有很好的体现。 其一,月鹏的散文是有思想光泽和社会辨识度的。月鹏的散文有社会广角,他的散文都是在社会的大背景下,以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征地拆迁为聚焦点,观社会之面相,察社会之肌理,透视社会现象,揭示社会本质。社会辨识度极高。虽然他的散文关注和表达的始终只是社会广角下征地拆迁这么一个聚焦点,但却充分体现了一个作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体现了一个作家的文学理想和文学情怀。他对社会较为深度的思考,使得他的散文又有了一种思想光芒和思想深度,几乎每篇作品里面都看得到他对社会及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其中不乏独到和深刻,这就让作品的品质也有了筋骨和劲道。在时下的不少作品没心没肺没思想时,月鹏作品的思想含量弥足珍贵。 其二,月鹏的散文有清晰的来路和生活能见度。这个清晰的来路就是王月鹏十分明白他要写什么、为什么而写,知道自己写作的根在哪里、井在哪里。所以,他一直盯着他生活的那片土地上,一直盯着征地拆迁这个根上,大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气势。这个根给了他散文的叶、散文的花和散文的丰硕果实。因为有了这样清晰的来路和根,月鹏的散文有了清晰的生活能见度。因为他的根是扎在生活的深井里的。征地也好,拆迁也好,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公务员的他,他面对了太多的征地、拆迁,所以,他作品最大的生活能见度就是征地拆迁。一些征地拆迁的细节非常饱满生动。比如写征地补偿的时候,老百姓为了多得一些补偿,与征地拆迁人员斗智斗勇的场景特别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写到一些人物的时候,也非常生动,比如说写那个村长说话结巴、慢得要死,有人着急得恨不得把手伸进他的口里把那字抠出来,妙趣横生。 其三,月鹏的散文有情感的体温。这个情感的体温和温度就在于他对普通老百姓的理解、支持和同情,建立在他对故乡的热爱和悲悯。面对征地拆迁户时,他情感与灵魂的忧虑、纠结、甚至挣扎,全在里面。当乡土文明在消失远去的时候,那种牵肠挂肚的爱、牵肠挂肚的伤感。不管是写征地、拆迁,还是写随笔随感,都有一种为这个时代和社会立言的风骨在里面。实属难得。 其四,月鹏的散文有良好的艺术品质。首先是语言老道成熟,干净疏朗。像《何处是归程》《声音的态度》《一滴酒里的世界》等都是非常好的篇章。比如《一滴酒里的世界》从品葡萄酒的慢生活开始,追溯葡萄酒的前世今生,然后从这个葡萄酒的滋味里传达出对生活与人生的一种滋味。 但是,月鹏的散文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还是没有给人眼睛一亮的惊喜之感。读来都去就是感觉不过瘾。为什么不过瘾?就是感觉好多点到了,却没有让它沸腾起来。就像爬楼梯,爬了一层,二层就没爬上去了。 第一,题材有些同质化。为什么会同质化?虽然月鹏关注的点有社会广角,但关注的点还是太小了,就只征地、拆迁这一个点。而这个点,又没有更大的能量去挖掘和表达出更丰沛丰富的东西,同质化就在所难免。实际上故乡那么广博,那么广博的故乡,那么丰富多彩的世界、人生,月鹏的散文却只在征地拆迁这一个点上,切口太窄,根儿太小,作品的广博性和丰富性就欠缺了。 第二,月鹏的散文有些篇章还是“散光式”的写作,而不是“聚光式”的写作,较为散乱。为什么散乱呢?是因为月鹏有时候会把一些不相关的人和事生拉硬扯地塞进同一个篇章里,把几个短章组成一个长散文,最后用几句总结性的语言把几个毫不相干的人和事硬生生地装进一个框里,总结出一个所谓的共性。比如说《空间》这个单篇就是把生活中切开的几块碎肉,硬组装成了一活物。远没有《一滴酒里的世界》那样人与事紧密关联、事与事紧密关联;作者散发出来的感悟也是水到渠成、紧密关联。散乱的另一个原因是线索太多,针眼太小。不少生活素材没有经过过滤和提纯,没有把有用的生活组成到一篇文章里去,所以才会出现把没关联的事件、人物放在一起去表达,才会拉杂和散乱。所以要学会“聚光式”的写作,一个针眼里不要穿太多的线,或者说一根线不要穿太多的针眼,多则乱,乱则散。 月鹏是有文学能量和艺术底气的,他的文学能量和艺术底气还潜伏在他的艺术灵气里,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月鹏的散文会在向善向美中超越,也有足够的理由期待月鹏的散文更上一层楼,甚至更上一座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