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典与自由:奥古斯丁人论经典二篇》 奥古斯丁翻译小组译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年4月第一版 229页,29.00元 奥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最近好像很红,作品被译出来不少,《恩典与自由》算是比较薄的一种。此书内含奥古斯丁两部论著,一部是早期所作《论自由意志》(De libero artribio),另一部是晚年所写《本性与恩典》(De natura et gratia)。译者署名“奥古斯丁翻译小组”,倒是别开生面,让人联想到佛经译场或马列著作编译局。这两部基督教“论书”,均和自由意志有关。而说到自由意志,则不能不提奥古斯丁与摩尼教的一段因缘。 奥古斯丁在三十二岁皈依基督教之前,已信奉摩尼教十年。摩尼教究竟有何魅力,能长期吸引这位一心向学、渴求智慧的年轻人?奥古斯丁曾在《忏悔录》第三卷第七章中给出答案。他列举摩尼教“俘获”自己的三大陷阱,也就是他年轻时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的三个问题,而占据首位的便是“恶的起源”问题。任何一神论的宗教,只要承认其所敬拜的主神是万能和至善,便回避不了以下一系列问题:恶从何而来?恶因何而生?万能和至善的神为何容许恶的存在?他为什么不从创世伊始便一举根除所有的恶? 摩尼教信奉善恶二元论(二宗门),对这个问题有其简易而直截的回答。世界被截然分割成明界和暗界,分别置于光明之神(汉文摩尼教残经称为“明父”或“明君”)和黑暗之神(“暗魔”)的管辖之下。光明之神创造一切善,而黑暗之神产生一切恶,世人之为恶是受黑暗之神的唆使和驱动。如此一来,每人心中的天人交战、善恶对决,便是光明与黑暗的冲突。人类为善抑或为恶,自身无法驾驭,完全是明暗两种宇宙力量彼此消长的结果。这种回答带有宿命论的味道,结果就是将为善和作恶的道德责任从人的肩头卸下,统统交付身外的力量。年轻的奥古斯丁也许从这里面获得过一种“轻松”的感觉。但是,在他皈依基督教之后,“恶的起源”问题就必须重新思考来过。为此,他写了《论自由意志》,这是他早期著作中最有深度的一部书。 ![]() 奥古斯丁像 李媛 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