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聂华苓:三次大不幸打不垮的海外华人作家(2)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南方都市报 童翠萍 佚名 参加讨论

    在台湾期间,聂华苓遭遇白色恐惧、母亲亡故、婚姻无救,用她的话说“活着,只是为了两个孩子”,直到遇到了美国诗人PaulEngle,这个比她大十七岁的宽厚男人。她和Paul的相遇也将彼此带到事业顶峰,使所在的爱荷华成为世界文学重镇。1966年,他们创办了“国际写作计划”。每年的9至12月,“国际写作计划”提供全部经费,邀请世界各地的作家到这里从事写作,研讨有关文学问题。许多作家在此度过了令他们永生难忘的时光。1976年,二十四个国家曾联合推荐聂华苓夫妇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称他们是“实现国际合作梦想的一个独特的文学组织的建筑师”。
    
    聂华苓和Paul的最后合影
    1991年,Paul在旅途中突然倒下,聂华苓的世界也天翻地覆,轰然倒塌。在他离世的十二年后,她在他为她做的奶黄色长条书桌上,“死里求生挣扎”着写下了三生三世的回忆。回忆止于Paul的离开。《三生三世》一书的跋中写道:“‘待续’吗?也许。”我以为《三生影像》会“续”下去,可是,没有,她说:“生活似乎是老样子,很生动,很丰富。可是没有Paul的日子,回想起来,只是一片空白。不写也罢。”物是人非,花已非花,不说也罢。
     
    对往事的回忆,“人”是核心。《三生影像》中写得最好的就是人。书中最多的,是我熟悉或陌生的国内外作家们,这也是《三生影像》相比于《三生三世》新增的内容。聂华苓初次见国内的作家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挨过“文革”的作家们如“出土文物”一样逐渐浮出水面,书中的文字让我们看到那个时期他们的状态———刚从新疆回来三年的艾青,“头向陈明肩上一靠,开心得像个小女孩”的丁玲,“对中国现实多持批判态度,慷慨激昂,毫不留情”的吴祖光,和陈映真一拍即合的茹志鹃,“扎着两条小辫,明丽透着点儿腼腆,偶尔冒出一句一针见血的话,多带批判性的”王安忆,戏称自己“以前爱上一个糖坊姑娘,没成,从此就爱吃糖”的沈从文。聂华苓的描述,给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增加了一些掌故。
    我相信在《三生影像》中出现的作家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不管是上述提及的大陆作家,还是台湾的陈映真、柏杨、杨逵,还是罗马尼亚的易法素克和卜瑞邦、伊朗的台海瑞、波兰的鲁思荻克和尤昂娜、西德的柏昂、匈牙利的戈艾姬、博茨瓦纳的海德、巴勒斯坦的卡梨菲、南斯拉夫的迪弥奇、捷克的哈维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遭受流放。
    二十世纪是流放的世纪。聂华苓说,“隔离社会,或是家园,或是故土,或是政治主流,都是流放”,既有被迫的流放,也有自我的流放,如沈从文、卞之琳等后来都停止了创作。
    至于,聂华苓本人呢,也是流放了一辈子。小时候,她是日本租界里的中国孩子,目睹租界公园门口挂着“狗与华人免进”的牌子;抗战时期,她是流亡学生,到处逃难;在台湾,她是大陆人;在美国,她是中国人;在中国,她是华裔美国人。流放,是她和这些作家的共同心理体验,也是他们交流的基础。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是国家和文学家的二律背反。可是,“国家不幸”并不必然成就某一个“诗家”。当聂华苓少年失怙时,当她抗战流亡时,当她被台湾警总列入黑名单时,当她痛失丈夫时,她都可以找个理由就此搁笔,沉沦下去。倘若这样,世上便少了一位杰出的华语作家,读者更无缘一读她精彩的自传。这点感悟当是我们读《三生影像》的另一重收获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