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40年《明报月刊》:文革间的独立声音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科学时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在中国大陆爆发“文化大革命”的1966年,在香江之畔,金庸继《明报》之后,又创办了其姊妹刊物《明报月刊》(“明月”)。《明报月刊》自创办之日起就致力于文化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探讨,加之其一贯坚持恪守“独立、自由、宽容”的信条,因而有关文化领域的各种声音,无论派系,都可以在“明月”上找到。创刊40余年来,《明报月刊》在海内外华人心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种种原因之下,大陆的读者当年很少有机会读到这本刊物,基于此原因,策划人师永刚将“明月”40年余年发表的文章加以编选出版,形成了今天读者手中的“《明报月刊》文丛”。
    
    
    
    
    策划人师永刚说,这套书诞生的缘起很简单:在《明报月刊》创刊40周年之际,自己获赠《明报月刊》的合订本。看过之后,觉得这些文章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之《明报月刊》现任主编潘耀明与自己相熟,于是着手将《明报月刊》中的刊载文章加以选编,策划成书。去年作家出版社已经出版了“‘明月’四十年精品文丛”,今年新星出版社推出的“《明报月刊》文丛”应算是这个系列的第二辑,含已出版的《大家大讲堂》、《出入山河》、《茶酒共和国》以及即将出版的《大家收藏鉴赏》。
    
    “文革”中延续下的血脉
    师永刚所谓的“文献价值”不言而喻,《明报月刊》创刊的1966年,正值中国大陆一系列政治事件致使大陆文化界逐渐失语之时,文艺创作因必须为政治服务而难以反映作者内心的真实思想。在那段时间里,英国治下那一度被认为是“文化沙漠”的香港,反而为华语文化界延续了宝贵的血脉。
    与《明报》的都市报章性质不同,《明报月刊》创办伊始就被赋予了极强的学术性质,类似大陆的《读书》杂志,金庸更是希望这本后来被亲切地称为“明月”的刊物能成为海外华人沟通的桥梁。当时,香港的刊物对大陆上层建筑领域并不关心,在师永刚看来,《明报月刊》可算最早关心大陆文学、学术、文化、思想的杂志。
    虽非必然的因果,“明月”创刊后却也与“文革”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2006年1月号上,金庸曾回忆道:“我们的决心是和‘文化大革命’对着干。”在他看来,自己一生活在中国文化中,除其糟粕可以,但要破除中国文化则是万万不可的。为了这个理念,金庸甚至许以生死:“人总是要死的,为了中国文化而死,做个读书人,心安理得。”
    但是“明月”绝非一份有鲜明倾向的激进杂志,这也正是源于其“独立、自由、宽容”的信条。首先,“明月”的着眼点还是在文化上,因此文化和学术领域的探讨是其主线;其次,从发刊之日,“明月”便明确,即使探讨政治,也决不做任何势力的传声筒。
    外交部原副部长章文晋的夫人张颖曾经在外交部新闻司任副司长,据她回忆,当年在外交部是能够看到《明报月刊》的。“香港那边用一个纸盒寄过来,因为是寄往外交部的,因此海关没有扣下。”当时,张颖正负责文化、出版方面的工作,因此对“明月”比较关注。“这份杂志标榜其客观、不属于任何党派,在政治上也没有鲜明的立场。它刊发文章,但是并不表态,大陆也有人将不能出版的文章通过各种途径找到它发表。”据张颖介绍,“明月”刊发一些言论之后,也并不抵触与之相对立的言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