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人物印象 >

杨晓阳丝路画了30年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北京晚报 陈梦溪 参加讨论


    
    杨晓阳,1958年生于陕西西安,1979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1986年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1994年出任西美副院长,1997年任西美院长,2009年调任中国国家画院。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10月27日至11月6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三十年来首次大型个人展览,在接受采访时他说:“到了三十年就要注意了,三十年是很大事情的一个节点,没有三十年的时间,对于一个画家都是初步的成果。”
    杨晓阳1986年西安美院研究生毕业留校当老师,到今年整整三十年,这次画展也是他从教三十年的成果。此次展览将展出其30年来关于丝绸之路题材的作品350件,包括速写/写生260件、主题创作20件、重彩画30件、水墨画40件,其中速写作品数量最多,有近些年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非和希腊的写生作品,还有今年年初在印度创作的作品。
    “其中的彩墨作品和重彩作品是大家从来都没有见到过的,连我们都是第一次见到。” 院长助理纪连彬介绍,杨晓阳艺术创作经历的多次转变,透过展览作品将得以最佳地映现,“能看到他有这么多的色彩饱满的绘画。”展览现场还有两个展柜,展出他历史上创作出的重要作品的草图,而且此次的一大批从上世纪80年代起创作的重要作品,也从未发表过,首次与观众见面。
    杨晓阳为了这次展览筹备了很久:“有人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真的能改变很多东西,不知不觉中,在今年我把这三十年稍微回顾了一下。说实在话,这些年我都不知道自己画过多少画,也不知道这些画都到哪里去了,包括人民大会堂陈列的画,我都不记得自己画过这些画了。”这次他将这些名作重新画了一遍,从色彩和形象上与当初所画都有不同,从中观众可以看到他三十年前后创作的变化。
    “西安以外的人不能理解”
    杨晓阳关于丝绸之路主题的创作始自1985年,30年前,他骑自行车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到达新疆,大量考察、写生、记录,感受丝路沿途的今昔,创作了大量表现丝路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作品。此后多年,丝绸之路中国境内和沿途直到罗马期间的多国都留下了他的脚步。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说:“这次展览题材和丝绸之路相关,作品横跨了30年,此次展品不是‘一带一路’战略才作的应景创作,而是画家杨晓阳30年的积累。”
    很多人问杨晓阳:“怎么1985年你就开始走丝绸之路了?”对此杨晓阳觉得容易解释又不容易解释,容易的是丝绸之路对于画家来说是丰富的资源,他有很多理由去描绘丝绸之路,不容易的是作为一个西安人,他始终认为有种情感是生来的,刻在骨子里的,说不清道不明。
    “这个在西安以外的人可能不能理解,但因为我是个西安人,我出生就在丝绸之路的起点上,自然而然对这个事情有感情,就是与生俱来的,在接受物理性的营养之前,就已经有了精神性的营养。”杨晓阳说,它就在自己的血液中间,所有的西安人对丝绸之路都非常熟悉,大量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留下来的、新发现的遗存,“你问我怎么知道的,没有怎么知道,我不懂事的时候就知道了。”
    “现在我回想啊,1985年我们骑着自行车,从7个人最后到两个人,现在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现在要我再这么做都有点后怕,但当时没有那个顾虑,是无所畏惧的。”杨晓阳清楚地记得出发那天是7月10日,一个炎热的夏天,11月10日从新疆开始往回骑,一路没有感觉到害怕。
    “经常是整夜整夜地骑,因为白天走不行啊,河西走廊那个大太阳,湿度是多少?零。”杨晓阳说,几个人在黑夜中骑车,因为看不见手表,也不知道时间,“感觉天还没有黑完呢,天就发亮了,越走越亮,越走越亮,我说哥们儿,怎么回事儿,我们才发现那时候已经凌晨四五点了,天是快亮了,这种情况现在想起来,要把它写成故事吓唬人,那是随便的,很多很多的故事。”
    杨晓阳回想30年前这几个年轻人“年轻气盛”、“根本不在乎”。在河西走廊,他们举目四望,“就是四望,因为四个方向都是一条线”,在这种环境下,杨晓阳最大的感触就是人的渺小,感觉自己像个小沙粒,一场风过去,就被埋在沙子里了。他也偶尔有那么一瞬间想过自己会走不过去,可是又觉得世世代代多少人都走过去了,就无所畏惧了。
    31米长卷《社火》最受关注
    此次展览最显眼,也最受关注的是杨晓阳在近两年创作的长31米、高3.4米的水墨长卷《社火》。纪连彬告诉记者,在布置展览时最难的是31米长卷《社火》的展出,他透露,这幅水墨巨作将会悬挂在中国美术馆主厅的主墙上,一整面墙只挂这一幅画。
    “这幅新水墨画中人物极其众多,有几千人,是我们布展最大难度所在,因为是在一张画纸上创作完成的。”纪连彬说,如此大规模的装裱,是中国美术馆展览为数不多的几次大画上墙,“从他绘画上是极其宏大的,对于我们展览布置也是极其大的。”
    2015年过年期间,杨晓阳听说甘肃河西走廊那里有个镇子有个多少年都没有举办过的“社火”表演,“我一到那就被社火的活动感染,前后整整一天,”杨晓阳从各个方面收集了关于“社火”的资料,他了解到这里有“社火”的非遗传承人,“社火很好,但现在也没有人在做,也没有钱。”从2015年春节到2016年年中,《社火》画了一年半,前后11稿,每一稿都很完整,“想一口气把它画完,但我事情比较多,只能晚上画、双休日画、假期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